華師創業學院結合師范特色進一步精煉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理念,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加快專職隊伍配備到位和著力平衡各校區資源,推動了學校校工作上新的臺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華師創業學院簡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華師創業學院簡介
2009年華南師大成立創業學院,從此開始了我校探尋學生創新創業模式之旅。8年過去,華南師大里“創新創業”的活力正在迅速發展,而2016年第一期“雙創營”的開辦更是吸引了眾多師生的注目!
2017年5月20日,華南師范大學第一期創新創業先鋒訓練營(國內班)在學員的歡呼聲中順利結業。歷時8個月的雙創營,10多個周六全天相聚,100多個學時的理論學習,200多個學時的實踐調研,88名雙創先鋒開始了從零到一、從一到百的創新創業理論積淀,他們走出課堂,走入社會,歷經企業實習、任務導向、參觀考察、創業訓練,從南沙到廣州,從深圳到杭州,用腳步丈量世界,也打開了自己創業創新的新大門。
如此優質的“雙創營”你知道嗎?究竟華南師大的校園里還隱藏著哪些創新創業的巨大能量?今天就讓小晚帶你走進華南師大那些“創新創業”的故事。
“廣東第一所設立創業學院的高校”
21世紀初,“創業創新”的思維還未大范圍普及,“創業學院”也僅僅以試點的形式存在于全國幾所高校中。當時廣東大學生創業率只有0.25%,而創業成功率僅1%,南粵大地雖處在發展前沿,但仍沒有創業學院的出現,很多高校的創業工作都掛在就業中心或者學生處,并沒有自己獨立的發展規劃。而首先打破這一僵局的,正是華南師范大學。
2009年,華南師大成為了廣東第一所設立“創業學院”的高校。創業學院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學校教師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加快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立“為學生植入創業基因,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和方法,形成“創新學科化、創業整合化、政策系統化、服務社會化、價值市場化”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
學校出臺《華南師范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口,融入培養方案,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2017年初,我校獲教育部評選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師范大學中唯一入選的高校。
“為學生植入創業基因”這一句響亮的口號,也成為了創業學院時經八年依舊散發著創新魅力的招牌。“基因植入之后,在校期間也許它不需要成長,成為苗圃或是蒼天大樹,不需要成為很成熟的一個體系,但是同學們在內心深處,已經有了創新的意念,創業的思維。”創業學院侯永雄老師見證了創業學院發展的全過程,同學生一起成長的他經歷了一個個小小種子的萌芽生長,直至今天的綠樹成蔭,“創新寓于創業之中,當機會到來時,他就能成為一個創業創新者。”
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楷胤曾言,“學校有責任培養創業型人才,但不是企業家。”如今,與專業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已經隨著實踐與嘗試,慢慢成為了華南師大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的核心所在。
雙創營特色模式,“先成人后成商”
2016年10月15日,“雙創營”國內班盛大開營,匯聚了來自各個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它采用校內校外雙導師、理論與實際雙結合、創新與創業雙導向模式,成為華南師范大學著力創建的“金字塔”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戶外拓培、城市生存挑戰、導師爭奪戰、團隊創業實踐、深圳杭州實地調研等等各類特色的課程,讓這些懷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了真實的“創新創業”。
“雙創營對我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在認識事物的方式上會與學習之前有很大不同,其實學習創業也是學習做人,先成人再成商,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思考。”來自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的馮歌宏在一年前加入了雙創營,回想起雙創營生活,他充滿了感激。
當時,馮歌宏正準備籌劃組建自己的創業團隊,但卻缺乏創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在學院輔導員和同學的推薦下,他在雙創營開始了新的學習。 “我們當時做的項目是‘大學生興趣社交--技能交換’,在項目實踐中總會有遇到瓶頸的時候。”在構建技能交換生態圈時,團隊沒有考慮好用戶留存的問題,于是毫無頭緒的他們決定組隊去找校外導師——金圣斯公司的董事長黃輝古先生面聊。
一番洽談之后,黃老師建議團隊通過現今比較好的用戶留存方式,先做工具,再做 UGC(用戶原創內容),最后才能做社交。這樣面對面的交流令他受益頗多,導師的建議也幫助著他們迅速成長。
“我們的項目現在還處于落地的基礎階段,在前段時間的校內創業比賽中拿了三等獎,并獲得了創業學院 6000 元的創業基金。” 馮歌宏笑著說道,“我自己以后會做創業者,如果身邊的人有這方面的興趣的話,我一定會推薦他們加入這個團隊!”
來自新疆的古麗菲拉第一次加入先鋒訓練營是從城市生存挑戰賽開始的,這種新穎的比賽制度讓她興奮不已。但利用少量的資源去得到更大的收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剛開始,團隊在銷售電子產品的商場很難找到客戶,“后來想到我們團隊里有兩個新疆的同學,就以設計維吾爾語藝術簽名結合出售有獎問答贏得的紙、礦泉水來賺取資金。”沒想到這一創意吸引了許多外國友人,五塊錢一張的簽名大受歡迎,他們在短短幾個小時內便賺取了400多元,最終贏得城市生存挑戰賽的第三名。
除了城市生存挑戰賽,令她印象深刻的還有深圳的調研之旅。在16年12月,她曾跟隨隊伍參觀了深圳源泉匯、創大、前海展示廳、種子期、海上世界、開源創客坊等等地方,而其中前海展示廳所展示的布局、理念、對未來的規劃等更讓她深深折服,“眼界變得更開闊了,我看到了創業的局勢和發展空間。”她說,希望自己以后能多參加一些創新類的比賽,努力找一個好的項目,有一天能建立自己的團隊。
“不需要紅色的花兒,只需要追夢的勇氣 ”
除了國內班,早在2013年,創業學院便開創了國際班,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展開合作,在暑假期間由老師帶隊和學生一起前往新加坡學習。2016年,文學院的彭伊燁跟隨著新加坡海外創新創業訓練營,開始了自己第一次海外研修。
國際班學習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較強,除了“定向越野”、“高空獨木橋”等海外拓展訓練,課程的學習也頗有特色。在課室里,桌椅都圍成一個個的圈,形成若干個小組。在講授創新商業模式課程時,導師除了講授理論知識外,更讓給每一個小組抽取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式,通過運用“商業模式畫布”進行改良,并在課堂完成Presentation,小組之間進行比賽。這樣的實戰式訓練,使成員們對 “商業模式畫布”的理解更加透徹,并能相對熟練地實際應用。
“創新創業需要有“跨界”的思維,跨界結合更容易產生創新點,而這里多元文化的碰撞,讓我能夠結合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更為開闊的思維去思考項目”彭伊燁回憶道。在新加坡,當時帶隊的副院長黃楷胤給營員唱了一首英文兒歌——Flowers are red,至今令彭伊燁十分難忘。
歌詞中小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畫畫,拿了五彩的畫筆畫了綠色的花兒,但老師卻告訴他,“Flowers are red, Green leaves are green,There’s no need to see flowers any other way,Than the way they always have been see。”“但是在華師,在這些創新創業項目里,花兒不需要是紅色的,這里給了我們展開夢想的翅膀,追夢從來不易,但我們卻有了拼搏的勇氣。” 彭伊燁說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是全球前50的高校,創新創業能力非常強。”首批帶隊的侯永雄對此有很高的評價。今年,創業學院除了繼續新加坡之旅外,還建立了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斯坦福大學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硅谷、感受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這種一流名校的氛圍,感受創新理念與思維也好,與google,英特爾等公司進行訪談,最終會有很多的啟發。”
延續“師模式”,打造優質雙創平臺
今年全國批示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我校成功入選,是全國 “211工程”重點師范大學中唯一入選的高校,這表明我校首創的“師模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取得了初步成功。
“師模式”強調把華師打造成創新創業類教師的培養基地。“現在很多高校的創業老師都是校外的企業家,但企業家不懂得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校內的教師又偏重理論。”侯永雄介紹道,“我們希望把許多校外的企業家和校內的導師的特點結合起來,為華南師大,為廣東省其他高校甚至為全國培養創新創業的師資。”
另外, “師模式”還代表對師范生也要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師范生有了創新創業理念之后,無論是哪一個專業,都會更加融會貫通,更加接近學科的前沿,也將這種理念傳遞到中小學的教學中,有利于中小學階段創新人才的培養。”
如今,“創新創業”理念在學生群體中越來越耀眼,而創業學院培育的“學子游”、“樸食科技”等創業團隊,都已取得了一定成績。繼“眾創空間”后,“雙創營”的興起,又給創新創業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接下來,“眾創空間”重新裝修,結合綠色理念,增加討論區、路演區和沙龍分享區,未來的它將會更符合現代化要求。“我們還打算增設課程,目前正在編寫教材,希望創新創業能夠跟專業相結合,更深入地去挖掘高新技術類的創業項目,平臺搭建好了,接下來就看同學們自己的選擇了。”侯永雄說。
上一篇:深圳創業指導指南
下一篇:創業計劃該如何走出“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