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教師崗位的求職者,首先要過的一關是筆試,通過筆試考試能夠考查應聘者的知識水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教師招聘考試每日一練模擬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招聘考試每日一練【一】
1.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在求知過程中組織屬于自己的知識。這種學習屬于( )。
A.動作技能學習
B.發現學習
C.機械學習
D.接受學習
2.下列關于學習內涵的表述,錯誤的是( )。
A.學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普遍現象
B.學習是由反復經驗引起的
C.學習引起的是相對持久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D.學習的過程必須是有意的
3.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保持階段的主要學習過程是( )。
A.記憶儲存
B.強化
C.遷移
D.期望
4.按學習的意識水平分類,( )是有意識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規則作出反應的學習,例如學習物理中的牛頓運動定律。
A.內隱學習
B.外顯學習
C.機械學習
D.無意義學習
5.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比較持久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下列屬于學習現象的是( )。
A.李華所在的學校每天下午都會做眼保健操
B.喜歡吃酸的芳芳一看到酸梅就不由自主分泌唾液
C.5歲的王紅看到叔叔在踢毽子后就模仿他踢毽子
D.1周歲的明明聽到突如其來的鞭炮聲便哇哇大哭
6.學生學習與人類學習之間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因而,除了具有人類學習的一般特點,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也有其特殊之處。對此,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小學生的學習是以系統掌握間接經驗為主
B.學生的學習是無計劃、無目的、無組織的
C.小學生的學習是在一種互相幫助、競爭的環境中的集體交往活動
D.課堂的學習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7.學習沒有意義聯系的材料,或學習者在學習中并沒有理解材料間的意義聯系,這屬于( )。
A.接受學習
B.意義學習
C.機械學習
D.注意學習
8.下列哪種說法,是符合奧蘇伯爾觀點的?( )
A.接受學習導致機械學習,發現學習導致意義學習
B.接受學習導致意義學習,發現學習導致機械學習
C.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都導致意義學習
D.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都可能是有意義的,也有可能是機械的
9.加涅根據學習的繁簡水平的不同,對學習進行了劃分。其中,將“蘋果”“梨”“香蕉”概括為“水果”的學習屬于( )。
A.連鎖學習
B.刺激反映
C.規則學習
D.概念學習
10.物理學中“功=力×距離”,根據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這類學習屬于( )。
A.概念學習
B.刺激——反應學習
B.解決問題學習
D.規則或原理學習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發現學習指的是學習內容不直接呈現,需要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索、發現而獲得。題干表述符合發現學習的定義。
2.【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故本題選D。
3.【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保持階段要發生長時記憶,通過記憶的儲存。
4.【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從學習意識水平來說,美國心理學家阿瑟·雷伯將學習分為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的接觸中不知不覺獲得了經驗,并因之改變其事后某些行為的學習。有意識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規則作出反應的學習。故本題選B。
5.【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選項A未發生改變,不屬于學習;選項B、D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屬于學習;選項C符合,故本題選C。
6.【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下進行的;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故本題選B。
7.【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根據對所學材料是否理解而劃分的兩種學習方式: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其中,機械學習是指當前的學習沒有與已有知識建立某種有意義的聯系,即并不理解所學材料的含義,而是僅對其死記硬背的學習。
8.【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奧蘇貝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分類。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分類標準不同,沒有必然聯系,所以D項正確。
9.【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概念學習是指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學會對一類刺激作出同樣的反應。所以此題體現的是概念學習。
10.【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規則的學習亦稱原理學習,指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學習概念間的聯合。自然科學中的各種定律、定理、公式的學習是規則學習。
教師招聘考試每日一練【二】
1.“榜樣學習”的教育效應最適宜的心理學解釋理論是( )。
A.從眾說
B.認知失調論
C.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D.觀察學習理論
2.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 ),并去進行這一活動。
A.自我效能感
B.失落感
C.成就感
D.自我滿足感
3.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是( )。
A.桑代克
B.布魯納
C.班杜拉
D.洛克
4.小亮為得到同學的關注而在課堂上扮鬼臉,同學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臉的行為逐漸減少,這體現了哪種原理?( )
A.懲罰
B.消退
C.正強化
D.負強化
5.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其主要理論依據是( )。
A.人本主義理論
B.聯結主義理論
C.行為主義理論
D.建構主義理論
6.體現“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學習理論派別是( )。
A.人本主義學派
B.精神分析學派
C.認知主義學派
D.行為主義學派
7.學習時“復述”的使用是在信息加工的哪一個階段?( )
A.感覺記憶到短時記憶
B.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
C.長時記憶到信息提取
D.信息提取到信息應用
8.下列選項能體現桑代克“效果律”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得寸進尺
C.入鄉隨俗
D.吃小虧占大便宜
9.寵物聽見主人喚名字跑過來是哪種反射( )。
A.第一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
B.無條件反射
C.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
D.本能條件反射
10.小明的媽媽給小明規定,如果每天放學回來就完成作業,就可以不用打掃衛生。這屬于( )。
A.正強化
B.消退
C.懲罰
D.負強化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提倡榜樣的作用。因此選D。
2.【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即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進行這一活動。
3.【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并沒有外顯的操作。
4.【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減少不良行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
5.【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
6.【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身教重于言教,體現的是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學效果會優于直白的言論說教。樹立良好的榜樣符合行為主義當中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觀察學習,因此本題目答案為D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強調師生互動關系和個體情感體驗價值,精神分析學派強調的是潛意識,認知學習理論重視的是個體認知結構和知識掌握的價值。
7.【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短時記憶是記憶系統中人當前明確意識到和給予關注的內容,相當于信息加工的操作臺。信息保持的時間也很短,一般在20秒以內。但是,如果學習者對信息進行重復,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狀態。通過對信息的復述以及通過對信息進行解釋,從而與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人們就可以把信息存儲到長時記憶中。
8.【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桑代克的效果律強調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者減弱學習者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得寸進尺即當得到了一寸后,就想得到一尺的長度,屬于得到了正的反饋加強了他們之間的聯結。
9.【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巴浦洛夫將條件反射分為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反射,第一信號系統引起的反射是指由物理刺激所引起的,人和動物所共有;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是由以語言為中介的信號系統引起的,只有人才有。題干中寵物狗聽到了主人叫它名字,只是一種聲音刺激,不能理解其含義,是一種物理特征的刺激,屬于第一信號系統。所以答案選A項。
10.【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負強化指的是撤銷一個厭惡的刺激,增加反應發生的頻率。題目撤銷的厭惡刺激是不打掃衛生,目的是增加放學回來就完成作業的頻率。
教師招聘考試每日一練【三】
1.小旺在課上學到中國的首都是北京、美國的首都是華盛頓、英國的首都是倫敦。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種學習屬于( )。
A.言語信息學習
B.態度學習
C.行為規范學習
D.認知策略學習
2.根據加涅的學習分類法,學生在學習“辯”“辨”“辮”三字的區別過程屬于( )。
A.信號學習
B.概念學習
C.規則學習
D.辨別學習
3.學生的學習是基于自己的經驗,主動接受新的信息,并對其意義進行重構的過程,這一觀點基于( )。
A.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B.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C.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D.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4.在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中,層次的學習是( )。
A.信號學習
B.辨別學習
C.解決問題學習
D.規則或原理學習
5.根據加涅的八類學習水平分類法,一年級新生在適應將鈴聲作為上課的標志的過程屬于( )。
A.信號學習
B.辨別學習
C.概念學習
D.規則學習
6.下列各種情況中,發生了學習的是( )。
A.小黃從室內走到室外,視野擴大了很多
B.小馬取得好成績后心情好轉
C.小劉喝完功能飲料后繼續熬夜看球
D.動物園的猴子模仿游客嗑瓜子
7.小寬為了能夠通過第二天早上語文老師的背誦抽查,在課余時間反復朗讀并背誦蘇軾的《游山西村》這屬于( )。
A.意義學習
B.發現學習
C.動作技能學習
D.機械學習
8.“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這種兒童在特定階段所表現出的思維特點是( )。
A.客體性
B.不守恒性
C.以自我為中心
D.不可逆性
9.教師向學生隨機呈現一個詞表,并要求記住表中的單詞,學生學會了按蔬菜、肉類、水果等對單詞歸類組織,并運用該方法記憶其他單詞。根據加涅的觀點,這類學習屬于( )。
A.言語信息的學習
B.智力技能的學習
C.認知策略的學習
D.語義信息的學習
10.學生在學習“路程=速度×時間”屬于( )。
A.辨別學習
B.符號學習
C.概念學習
D.規則或原理學習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言語信息學習即掌握以言語信息傳遞的內容,學習結果是以言語信息表現出來的,幫助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題干中正體現了“是什么”的問題。
2.【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辨別學習是區別兩個或兩個以上刺激的學習。故本題答案為D。
3.【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建構新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因此本題選擇B。
4.【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該題考查加涅學習的分類。在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中,解決問題的學習是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原理或規則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學習的目的,是層次的學習。
5.【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信號學習指學習者對某種信號作出一般性的和彌散性的反應;辨別學習是指學習辨別一系列的刺激,并對某種刺激做出反應。概念學習就是學習把具有共同屬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個名稱的學習。規則學習是用概念學習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是通過概念與規則來調節的人的行為,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所以此題選A。
6.【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ABC不屬于學習,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
7.【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從學習性質與形式來說,奧蘇貝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分類。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機械學習是指當前的學習沒有與已有知識建立某種有意義的聯系。
8.【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兒童在前運算階段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樣,認為世界是為他存在的,一切都圍繞著他轉。
9.【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有內在組織的才能。題干所述屬于認知策略中的組織策略。
10.【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規則的學習亦稱原理學習,指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學習概念間的聯合。自然科學中的各種定律、定理的學習是規則學習。
教師招聘考試每日一練【四】
1.先行組織者教學技術常用于( )。
A.發現學習
B.接受學習
C.個性化學習
D.掌握學習
2.“殺雞儆猴”的教育效應最容易被解釋的現代心理學理論是( )。
A.強化原理
B.認知失調說
C.從眾說
D.觀察學習說
3.他人受到表揚后自己會增加產生同樣行為傾向的強化屬于( )。
A.直接強化
B.自我強化
C.替代強化
D.都不對
4.小明干擾其他同學做實驗,于是老師不讓小明參加本次試驗。這種行為屬于( )。
A.懲罰
B.正強化
C.負強化
D.消退
5.奧蘇伯爾認為,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是認知結構中適當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為此,他提出( )教學策略。
A.先行組織者
B.驗證假說
C.意義學習
D.程序教學
6.(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學生可自定學習步調,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反應,并給予及時強化和反饋,使錯誤率最低。
A.程序教學
B.組織教學
C.個別化教學
D.指導教學
7.小斌的媽媽為了激勵小斌學習,答應小斌,只要他期末考試的成績進入班級的前10名,就帶他去旅游。小斌為了去旅游而努力學習,這種學習動機屬于( )。
A.內部動機
B.外部動機
C.高尚動機
D.從屬動機
8.關關在班上的成績排名靠后,她為了改變自己在班上的排名而努力學習。根據奧蘇貝爾關于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關關的學習動機屬于( )。
A.附屬內驅力
B.欲望內驅力
C.認知內驅力
D.自我提高內驅力
9.由于個體的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稱作( )。
A.外部動機
B.需要動機
C.內部動機
D.隱蔽性動機
10.行為塑造和行為矯正的原理和依據是( )。
A.操作性條件作用
B.經典條件作用
C.精神分析理論
D.認知理論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先行組織者是由奧蘇貝爾提出來的。奧蘇貝爾主張接受學習。
2.【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殺雞儆猴為常用成語,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所謂觀察學習正是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
3.【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把強化分為三類: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自我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并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替代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4.【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強化的目的是使目標行為概率的增加,正強化強調個體在作出某種反應后,給以愉快刺激,從而使同類行為以后在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負強化強調消除某種厭惡刺激,從而使同類行為以后在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懲罰和消退都強調目標行為的概率的減少。懲罰強調呈現厭惡刺激或撤銷愉快刺激,而使目的行為的概率減少。
5.【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要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其目的是為新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促進學習的遷移。所以此題選A。
6.【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程序教學是一種個別化的教學方式,根據對學習過程的設想,把教材分解成許多小項目,按一定順序加以排列,對每個項目提出問題,通過教學機器或者程序材料呈現,要求學生做出選擇反應,然后給予正確答案以便核對,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反應,給予強化和反饋,使錯誤率最低。所以選擇A。
7.【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外部動機往往是因為外部誘因引起的,題目中,小斌的媽媽答應小斌成績進入前10名就帶他去旅游,所以小斌才努力學習,體現的是外部動機。
8.【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識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傾向。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要求憑自己勝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贏得相應地位的愿望。附屬內驅力是學生為了保持家長和教師等的贊許或認可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外部的動機。題干中關關為了改變排名而努力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在班級的地位,故本題答案為D。
9.【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根據動機產生過程中需要和誘因作用的權重不同,可以把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由于個體的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稱作內部動機。
10.【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行為矯正主要是利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做系統性的努力來改變或者形成習得的行為習慣,斯金納描述了反應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區別,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行為的結果控制該行為在未來的出現,斯金納的工作構筑了行為矯正學的基礎。行為塑造就是系統地、及時地對兒童所表現出的那些接近目標行為的一系列相似行為進行強化,從而使兒童最終建立起目標行為的方法。
下一篇:高校輔導員考試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