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演講比賽之手勢運用技巧,供大家參考學習。
演講的手勢分類(四種)
一是指示手勢。這種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又可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指演講者手勢確指在場的人或事或方向,且均在聽眾的視線內。如“我”或“你們”、“這邊”或“上面”、“這些”或“這一個”等。虛指是指演講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地方”。常用虛指可伴“他的”、“那時”、“后面”等詞。指示手勢比較明了,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二是模擬手勢。用手勢描述形狀物,其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比如用雙手合抱,把梨子虛擬成一個大球形,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模擬手勢信息含量大,升華了感情,有一定的夸張色彩。
三是抒情手勢。此手勢在演講中運用頻率最多。比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抒情手勢是一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
四是習慣手勢。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習慣性手勢,且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演講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
演講中手勢運用必須遵循的原則
1、雅觀自然
運用體態語言、動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學的要求。人們聽演講,除了獲得信息,受到啟迪這外,也需要獲得美的享受。演講的體態動作要做到姿態優美、恰如其分,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演講者的手勢貴在自然,自然才見感情的真實流露,自然才能真實地表情達意,才能給人以美感。優美自然的體態語言還必須符合演講者的性別、年齡、經歷、職業及性格等特征。
2、保持三個協調
第一、手勢與全身的協調。演講者的手勢從來不是單獨進行的它的,它的一舉一式,總是和聲音、姿態、表情等密切配合進行的。演講以講為主,以演為輔,沒有動作的演講只能講話而已,但動作要和演講者的體態協調才美。
第二、手勢與口頭語言的協調。手勢的起落應和話音的出沒是同時的、同步的,不可互為先后。如果話說出去了,手勢還沒有做;或話已講完,手勢還在繼續,不僅失去了它的意義,而且也使聽眾感到滑稽可笑。第三、手勢與感情協調。演講中感情激昂時手的幅度、力度可大,否則小一點,手勢幅度和感情是成正比的。 例如:下面這段演講詞的動作幅度就應該大:
如果說,中國是頭沉睡的雄獅,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熱情去喚醒,讓他咆哮,讓他吶喊!
如果說,中國是條俯臥的巨龍,就更需要我們做主人的用雙手去托起,讓他騰飛,讓他振興,讓他永遠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到那里時,我們都將會自豪地說:“我是中國的主人。” 而下面的一段演講詞的動作幅度就必須小:
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腳步,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腳步,但不管是誰,無論你邁的是什么樣的腳步,都是憑著兩只腳,一步一步地走完漫長而短暫的人生之路的。朋友們,我們正在走著這條路,請經常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腳步,更不妨仔細想想,在未來征途中,我們的雙腳該怎樣邁步,往哪邁步?
3、適宜、適量、簡練
一是與演講內容相適宜。手勢動作只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配合時,其含義才最為生動具體。演講者的手勢必須隨演講的內容、自己的情感和現場氣氛自然地表現出來,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應與演講的有聲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態相適宜,協調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強去湊手勢。
二是手勢的多少要適量,要不多不少。手勢動作過多了,一兩句話一個動作就會顯得輕挑作態、喧賓奪主,會使聽眾感到眼花繚亂,聽眾甚至會拿演講者的動作
開心。但是,如果演講者在臺上從頭到尾都不運用手勢,那樣就會顯得局促不安就會失掉演講的感染力和活力;演講者的氣質、風度也就無法體現出來,使聽眾不能深刻理解演講的思想內容而感到枯燥無味。
三是手勢動作要簡單精練。體態語言畢竟是口語的輔助手段,使用時切忌過多過濫,毫無節制,而應盡量做到少而精。正像說得多不一定就表明語言能力強一樣,態勢語言表演過多,不一定能加強演講效果。所以演講中的手勢動作應簡練、得體,寧少勿多。演講者每做一個手勢,都要力求簡單精練、清楚明了、干凈利索、優美誘人,不可瑣碎,不可拖泥帶水。小動作、碎動作千萬不要做,重復動作也不要多做。
4、因人制宜
在演講中態勢語的恰當運用可以表現一個人的成熟、自信、涵養、氣質和風度。演講者要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符合自己的身份、性別、職業、體貌的、有表現力的、合適的手勢。就性別而言,男性的手勢一般剛勁有力,外向動作較多;而女性的手勢主要是柔和細膩,手心內向動作較多。就年齡而言,老年演講者因體力有限,手勢幅度較小,精細入微;而中青年演講者身強力壯,手勢幅度較大,氣魄雄偉。就身高而言,個子比較矮小的演講者可以多做些高舉過肩的手勢來彌補不足,這樣可以自己形體顯得高大一些,而個子較高的演講者,可多做些平直橫向動作。
對于在什么情況下該打什么手勢,做什么動作,是無法確定的,全靠自己摸索、模仿。但初學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追求那種千人一招、萬人一式的模式化的態勢動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突出自己的特點并美化定型就行。
演講中手勢的運用手勢怎么自然
第一、精當。所謂“精”,就是精確,演講者做出的手勢要能夠精確地表達出它特定的意義和內涵。所謂“當”,就是適當。在演講中,手勢既不要過多,也不能太少,要根據演講內容的需要使用手勢,讓最富有哲理性和情意感的有聲語言與必要的手勢有機地配合在一起。力求用最精當的手勢,獲得最強烈的現場效應。
第二、自然。演講的手勢貴在自然。因為自然才是情感的真實流露和體現,才能給聽眾以賞心悅目的美感,而任何矯揉造作的手勢都只會引起聽眾的強烈反感。所以,演講者的手勢要做得舒展大方,又自然流暢,既不可過于張狂,也不能過于拘謹。總之,每一個手勢都要隨著演講者的情感活動自然形成和外現。即使是預先設計的手勢,也要讓聽眾感覺是情感所致,非做不可。只有這樣自然的手勢,才能撥動聽眾的心弦。
第三、簡練。演講的手勢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它追求的是簡單明了、精煉生動的表達效果。因為復雜模糊的手勢會讓聽眾迷惑難解,而煩瑣拖沓的手勢又會使聽眾煩擾生厭,所以,演講者的手勢一定要盡可能地做得簡捷明快,干凈利落,切不可嘩眾取寵,拖泥帶水。
第四、和諧。演講的手勢是不可能單獨運用的。它的一舉一動,總是和演講者的聲音、姿態和表情配合在一起的。這種配合必須是適當的,協調的。比如手勢的起落應當和話音同時,手勢動作需要同姿態結合,手勢效應必須與表情一致。和諧產生美,只有和諧的手勢,才能給聽眾以獨特的美感。
一位演講家曾精確地描述過演講的手勢效應。他說:“手是人體敏銳、豐富的表情器官之一。它以眾多的不同態勢的造型藝術,描摹著事物的復雜狀貌,傳遞著人們的潛在心聲,披露著心靈深處的微妙情感。它是激發聽眾積極思維的信號,它是撩撥聽眾感情之弦的信息。”
在演講的態勢語言中,手勢的使用頻率最高,視覺感受最強,有人就這么說過,手勢是演講者的第二張臉,它能夠傳遞奇妙的無聲語言。因此,掌握和運用好手勢,不僅可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而且也能使聽眾通過視覺的幫助而獲得對演講的深刻印象,使演講語言更顯生動形象,從而增強演講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演講中運用手勢,可以模擬事物的形狀或現象,給聽眾以形象化的感受。例如:“朋友,什么是對祖國的愛?愛,不是索取,而是奉獻!”你配合有聲語言,雙臂在胸前平伸,臂微彎,手心朝上,模擬獻物的情狀,這個造型,自然會給聽眾留下鮮明的印象。
演講時運用指示手勢,可以向聽眾指出自己講述的具體事物。例如:“野生動物的命運令人憂慮,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下跑的,全在捕獵者貪婪的視線里……”你不妨伸出食指,上下一指,表示“天上”和“地下”,就能夠給聽眾以直觀的實感。
演講者借助手勢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激發和感染聽眾,從而產生共鳴。例如:“同學們,黃、賭、毒,必須徹底清除!”你配合有聲語言,把右手臂放到胸前,然后迅速向斜下方打出去,這樣就能表達出那種鄙棄和反對的強烈感情。
演講時還可以使用手勢來表達那種復雜的抽象的概念,讓聽眾在聯想中獲得具體的印象和強烈的感受。例如:“祖國,請相信我吧,永遠忠于您的,是一顆火熱跳動的心!”你把右臂抬起,手撫胸口,就象征了一種忠誠的意念。
演講的手勢是靈活多變的,但無論運用什么樣的手勢,都必須有助于演講者表情達意,有助于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這才是運用手勢的根本目的。
上一篇:新手最常用的演講手勢
下一篇:手持話筒的演講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