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1】
深圳40年的發展,從“春運”的變化可見一斑。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讓中國流動人口逐漸龐大起來。春節期間,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游流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遷徙,被稱為“春運”。
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占比近七成,春運壓力相當大。火車票一票難求,回家過年對深圳人來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上世紀八到九十年代,許多深圳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買火車票通宵排隊。因為買票人太多,只能出動武警來維持秩序。數千排隊買票的人被分成若干個100人左右的方隊緩緩前行,以避免擁擠造成踩踏事故的發生。夜晚氣溫較低,排隊的人穿著厚厚的衣服,帶著小塑料凳,還要準備一些食物以免挨餓。因為出入不方便,上廁所都成問題。好不容易排隊到售票窗口,可票賣完了,只能等第二天排隊繼續“戰斗”。
買票難,乘車也不容易。那時,沒有座位的站票比較多,綠皮車車廂內非常擁擠,走廊上、廁所里都擠得滿滿當當的。那時,物資還比較緊缺,旅客都是大包小包,肩挑背扛地將大彩電、電腦、美食、服裝和當時很受歡迎的港貨往家鄉搬。
如今,深圳“春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回家過年的交通方式有高鐵、飛機、長途大巴、私家車等多種選擇;在家坐著,用手機就可以網上購票,刷臉就可以上車、上飛機,不再熬夜排隊買票了;快遞、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網上購物應有盡有,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家背東西了。你完全可以穿著時裝,優雅地坐高鐵或坐飛機回家過年,盡情享受輕松返鄉的感覺。
從“春運”的變化可看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了。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2】
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場"和"先鋒隊",轉眼間已走過了四十年的歷程。短短四十年間,深圳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迅速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化創新性城市。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迎來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賦予的新使命,深圳又將開啟一段怎樣的新征程?
8月6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特別盛典在深圳星河麗思卡爾頓酒店順利舉行。本次特別盛典以“新時代、新動力、新使命”為主題,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及企業高層共同回顧分析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共同探討深圳未來發展趨勢。
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在致辭中表示,《經濟觀察報》誕生2001年,從一張報紙開始,現在已經成為有網站、微博、APP、微信、音視頻全媒體傳輸平臺,見證了中國加速全球經濟的過程,也希望不僅僅是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建設者,希望以理性建設者的聲音和企業家們一起推動中國世界的商業文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前院長、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在活動中發表主題演講《把握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快構建高水平開放新格局》。在演講中,他表示,深圳發展到今天,實際上從理論上講已經到了走出去的階段,但是由于國際環境的復雜性,由于目前在外匯管理的局限性導致整個外資投資比較艱難,但要看到發展的大趨勢,最終企業都要走向國際市場在海外投資,要主導自己的產業鏈,要有更多跨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來襯托中國整體經濟的影響力。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3】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的崛起座座城,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正式施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在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這一事件,也標志著我國開始了從有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轉眼間,改革開放的的春風已經吹了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神州大地,在改革的浪潮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普通人,自己也很幸運,能夠生活在這個國家,成長在這個年代。
改革開放的成就對于我來說,可能在大的方面,不能說的特別具體跟全面,但是我可以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跟你述說,我身邊的變化。
如果說改革開放對國家的改變是經濟體制上的,那么對個人來說,尤其是我們這些年青一代,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沖擊。生活的年代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導致我們的上一輩,無論是做事上還是自我的生活哲學上都趨近于保守,這一點我們能理解,畢竟是自然,人文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是縱觀今天的年輕人,以及我身邊的同齡人的狀況來說,情況已經大不一樣,時代環境的變化,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撞擊,使我們日常接觸的東西,其一是多了很多選擇,其二是有了更多的精彩。近幾年,創業在年輕人中間的火熱程度愈演愈烈。自己覺得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大的環境和政策的改變,四十年來的開放交流,使國家看到了年輕人發展的更多的可能性及其可塑性,借鑒國外大學,國外社會鼓勵年輕人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的做法,我們國家也倡導年輕人,多去嘗試嘗試不同的路,也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二是,我們這一代,是成長在改革浪潮中的,自己從小耳目渲染,對一些事情,也很有自己的主見,換言之,會在成長的路上,去不斷詢問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在理清了心里最渴切的呼喚后,會勇敢的去追尋。就如創業一般,這個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對朝九晚五的傳統工作狀態的一種反抗,年輕人想要自己掌控生活,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太過于傳統。這種改變其實就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一種改變,一種思想上的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是思想來指導的,他在日常中的所作所為,其核心指導就是腦海所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國家在國際交往上,更加開明,而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則有了更多的選擇,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也是一種莫大的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我們雖然處在平凡的高速收費單位上,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心懷目標,那么我們會有更出色的成績。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4】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2月18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在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時,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懲治腐敗,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
40年披荊斬棘,40年風雨同舟,我們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積極應對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條件下黨面臨的各種風險考驗,持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積極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懲治腐敗,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我們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堅定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布滿了新風險新挑戰,我們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凝聚起揚帆起航的強大力量。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打鐵必須自身硬。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我們黨只有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堅定不移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使黨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才能確保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增強全黨團結統一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全黨執政本領,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更加有力。我們要堅持用時代發展要求審視自己,以強烈憂患意識警醒自己,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在應對風險挑戰中鍛煉提高,在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凈化純潔,不斷提高管黨治黨水平和能力。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和宏大的人才隊伍。我們要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知行合一,堅決清除一切腐敗分子,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5】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在短暫的40年間,從一個人口只有30多萬的邊陲“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背后秘訣可圍繞一個“人”字展開。
從創市之初,深圳就是一個對人才開放的城市,最早打破傳統的地域、體制等限制,引全國之才、集全國之力建設。早在特區創辦之初,就曾出臺不少全國矚目的引才之策。包括農村戶口入深圳戶籍,家屬沒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滿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國公開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干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實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論級別職務,根據才能和貢獻確定薪酬。
一時間竟引得全國人才東南飛,不少人受特區朝氣蓬勃的生機召喚而來。放棄“鐵飯碗”闖蕩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帶著368元的養老保險金前往深圳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不久后他再次辭職,借了5000元購進一臺286電腦創辦了深圳愛普電腦技術有限公司。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金蝶軟件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1997-1999年間,深圳人才大市場僅接待像徐少春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職者,數量就超過了350萬。而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設立之初,深圳全市技術人員只有一名拖拉機維修員和一名獸醫;如今這一數字已超過200萬,40年間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數量增長了近100萬倍。
如此大攬人才,不難讓人想起“來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膾炙人口的口號。有學者將深圳的創新氣質與其移民特色聯系起來,解釋“移民之城”為何能夠成為創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拋棄了原有的穩定生活,愿意承受遷移帶來的不確定性,去滿足其對未來的高預期,這種文化特質尤其適合以IT為背景的高科技領域的創新。”
唐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移民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原有的階層,多元化的交往變得很正常,比如5個人湊在一起,一個是包工頭,一個懂技術,一個能辦得下貸款,一個做過處長,再來一個搞財務的,新公司就誕生了。
過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約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采取寬松的戶籍政策,大專以上學歷落戶不受限制。深圳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進人才28萬人。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范文5篇相關文章: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5篇
★ 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心得感想【5篇】
★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心得感想作文5篇
★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5篇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觀后感5篇
★ 2020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個人學習心得體會5篇
★ 2020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學習心得【5篇】
★ 觀看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觀后感5篇
★ 2020年深圳建立40周年的感想作文5篇
上一篇:大學軍訓感悟和收獲5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