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那么小學生如何寫好記敘文?如何閱讀記敘文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寫好記敘文方法
一、循文明象
四環節教學法的第一個環節是從文到象,主要的教學內容是破譯文字符號,組合文字意義,復制形象。這是一個循文明象的過程。在常規教學中,對文字的破譯和組合往往是教學重點,詞意、句意、段意在教學中占很大比重,這是教學的要求,但不是教學的全部。嚴格地說,對文字意義的破譯和組合,首先是為了復制形象。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尤其如此。復制形象是在教學手段的作用下將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復現出來。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圖。形象是作者意圖的載體,是經過作者思想情感浸潤后的產物,要找出作者意圖,只有從形象中入手,通過對形象進行抽象和提純之后獲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寫《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意圖。首先要讓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畫面形象和總體形象。在教學手段的作用下,學生可以復制出若干畫面形象:面色蒼白身材高大穿著長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臺邊喝酒,彎腰和孩子門說話,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進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動作形象。
2、培養學生的記敘能力。形象是記敘性語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達意圖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說無形象就無記敘。要培養學生的記敘能力,形象是必須跨越的一道臺階。學生對形象的把握不僅可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可以學習到記敘的技巧。一般來說,作者在記敘文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都是通過形象來實現的,尤其集中在對形象的選擇和組織上。使學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過程中了解這些技巧,并且通過練習牢固的掌握技巧,進而熟練地運用這些技巧繪象、抒情、達意,這是記敘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
3、開發學生的智力。文藝理論上有個習慣的說法是“形象大于思想”,這就是說形象中包含的東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說的東西多。對此接受美學有個很好的解釋:文學作品是一個預設系統,它的價值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合作實現的。讀者因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過形象理解作者意圖時必然融合進自己的知識經驗,會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填補和發揮,是智力開拓的表現。
二、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開篇點題,或點明題目,或點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帶水,不轉彎抹角,而是簡潔明快、單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記實散文《背影》是這樣開頭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便是開門見山:“我”思念父親,最難忘懷他的背影,它凝聚著父子間深厚、真摯的愛。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著全文。又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魏巍的《我的老師》等。
三、巧設懸念,欲擒故縱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賣關子。“欲說還休”,巧妙地埋下伏筆,設下懸念,能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開謎底,一睹為快,故能引人入勝。如習作《“常勝將軍”生死傳》一文開頭如下:“這常勝將軍是何許人也?別忙,你且聽我慢慢道來……”這一開頭很新穎有味,頗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勝將軍”生的威風,死的悲壯,并悟出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慎重,來不得半點浮躁。
四、巧引詩句,活潑流暢
一些文質兼美的或蘊含哲理的詩句、名言、諺語等如果引得恰到好處,能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語言亮麗優美的詩句能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如習作《春天如詩》開頭順手拈來一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詩般的春天邁著輕盈的步子走來。蘊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則能使文章顯得厚重、有高度。
小學語文如何閱讀記敘文
一、整體感知
(一)找準記敘文的六要素
在記敘文中,“六要素”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找準它們,有利于對文章整體的理解。這里應注意的是,并非每篇文章都具備這“六要素”。有些文章會缺少某些要素,但不影響內容的表現,這屬于正常現象。
(二)理清記敘的順序
記敘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敘述。倒敘是把事情的結局或者把后面發生的事提到文章的前面寫。插敘是暫時中斷敘述,插入有關內容后,再接續原來的線索敘述的一種方式。這里要注意的是,除了能夠區分不同的記敘順序,還要能夠體會不同的記敘順序對文章內容表達所起到的作用。如倒敘往往出于作者表達的需要,或是為了突出中心;或是為了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是為了結構的變化,使敘述有波瀾。對此,教師應該先舉各類記敘順序的實例,最好以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文章為例,讓學生分清各類記敘順序,并逐步學習按照各類記敘順序寫作記敘文。
(三)理出記敘的線索
線索是文章的綱,抓住了這個綱,就能理順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的結構,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為敘述線索,可以有多種,如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某人為線索、以見聞為線索、以地點的轉換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等等。
二、綜合分析
(一)分析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采用綜合表達方法是記敘文的主要特點之一,即除了以記敘為主之外,還要運用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描寫是指在敘述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以及環境進行描寫,給人以鮮明、生動的印象;說明是記敘的一種補充,它要交代解釋記敘文中需要加以說明的部分;議論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直接發表作者的見解,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記敘的基礎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發作者難以抑制的感情。弄清這些特點,有助于提高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二)分析記敘文常用的表現手法
1、過渡。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分析:(1)分析過渡的方法和規律。常見的過渡方法有用詞語過渡、用句子過渡、用段過渡;(2)了解過渡的作用。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人們常說,寫文章要承上啟下,這就離不開恰當的過渡。穿針引線,組織成篇,可以說是對過渡重要作用的恰當比喻。
2、照應。閱讀時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應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與題目的照應;二看開頭與結尾照應;三看前設懸念,后有照應,層層推進,多處照應;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復疊式照應。復疊式照應對突出文章中心,標明文章線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懸念。懸念是寫作中為加強表達效果,吸引、感染讀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4、抑揚。巧用揚抑則是使筆底波瀾陡起、搖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可以是貫穿于作品整體的,也可以出現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樣根據目的與手段安排好了輕重、主從、詳略,閱讀時應注意把握。
5、襯托。襯托是用一些別的人或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寫作手法。
(三)把握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
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詞語的含義;2、試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替換作比較,理解詞語的含義。理解得對不對,還可通過朗讀體味,通過工具書來查證;3、注意句中隱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四)歸納記敘文的中心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1、從分析標題入手。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讀者獲得總的印象,有的可從中窺出文章的中心。2、從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現文章中心的基礎,可以通過材料蘊含的意義總結中心。3、從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開篇點題,分析開篇的語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4、從分析篇末入手。許多記敘文都是在篇末點明主題或深化中心思想的,分析結尾的含義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5、從分析文中議論、抒情入手。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句,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們要善于抓住這個“睛”來“看”文章的中心思想。
記敘文閱讀相關文章:
1.2019中考小散文寫作指導
2.2019中考的記敘文怎樣寫出亮點
3.2019中考寫作指導:文章重在立意
4.快速閱讀的訓練五種方法
5.2019年中考作文滿分攻略:情節有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