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以重“禮儀”而著稱,有著很多的傳統文化的禮儀,那么有哪些傳統的禮儀知識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古代禮儀基本知識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古代禮儀基本知識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里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并不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于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志。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于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今天我們提倡發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可見,儀式的規模在于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于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辟,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華而不實。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臺高筑,造成巨大浪費。甚至有些領導干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與人為善: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里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2)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中持續下去。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對于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注:《禮記·表記》)。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于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于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于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1)衣著容貌:
《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范,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惡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2)行為舉止: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
(3)言語辭令:
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于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并是要求人們少言少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禮儀基本常識
個人禮儀是其他一切禮儀的基礎,是一個人儀容光煥發、儀表、言談、行為舉止的綜合體現,是個人性格、品質、情趣、素養、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總的規范為:整潔清爽、端莊大方。
一、儀表儀態禮儀
保持頭發清潔,修飾得體,發型與本人自身條件、身份和工作性質相適宜。男士應每天修面剃須。女士化妝要簡約、清麗、素雅,避免過量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表情自然從容,目光專注、穩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潔,在正式的場合忌有長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場合不應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識的小動作。女性站立時雙腿要基本并攏,腳位應與服裝相適應。穿緊身短裙時,腳跟靠近,腳尖分開呈“V”狀或“Y”狀;穿禮服或者旗袍時,可雙腳微分。
坐姿
入座時動作應輕而緩,輕松自然。不可隨意拖拉椅凳,從椅子的左側入座,沉著安靜地坐下。女士著裙裝入座時,應將裙子后片攏一下,并膝或雙腿交 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雙手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雙腿(一般不要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
離座時,應請身份高者先離開。離座時動作輕級,不發出聲響,從座位的左側離開,站好再走,保持體態輕盈、穩重。
走姿
行走時應抬頭,身份重心稍前傾,挺胸收腹,上體正直,雙肩放松,兩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目光自然,不東張西望。
遵守行路規則,行人之間互相禮讓。三人并行,老人、婦幼走在中間。男女一起走時,男士一般走在外側。走路時避免吃東西或抽煙。遇到熟人應主動打招呼或問候,若需交談,應靠路邊站立,不要防礙交通。
二、交談禮儀
態度誠懇,表情自然、大方,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勢動作幅度要小。談話者應保持一定距離。在公共場合男女之間不要耳鬢廝磨,與非親屬關系的異性避免長時間攀談、耳語。
對長輩、師長、上級說話要尊重,對下級、晚輩、學生說話則注意平易近人。同時與幾個人談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注意聽取對方的話。
不可出言不遜、強詞奪理。不可談人隱私,揭人短處。不可背后議論他人,撥弄是非。不說荒誕離奇、聳人聽聞的事,不搞小廣播。談話中意見不一致 時,要保持冷靜,以豁達的態度包容異已或回避話題。忌在公眾場合為非原則性問題大聲喧嘩、爭執打鬧。遇有攻擊、侮辱性言辭,一定要表態,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飾禮儀
服飾是一種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著裝是一門藝術,正確得體的著裝,能體現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 修養和審美情趣。公務場合著裝要端莊大方;參加宴會、舞會等應酬交際著應突出時尚個性;休閑場合穿著舒適自然。全身衣著顏色一般不超地三種。
男士著裝
男士穿著西裝時務必整潔、筆挺。正式場合應穿著統一面料、統一顏色的套裝,內穿單色襯衫,打領帶,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裝,在正式場合下不能脫外套。按照國家慣例,西裝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國最多只加一件“V”字領毛衣,以保持西裝線條美。
襯衫的領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漬。襯衫下擺要塞進褲子里,系好領口和袖扣,襯衫領口和袖口要長于西服上裝領口和袖口1—2厘米,以顯有層次感,襯衫里面的內衣領口和袖口不能外露。
領帶結要飽滿,與襯衫領口要吻合。領帶的長度以系好后大箭頭垂到皮帶扣為宜。西裝穿著系鈕扣時,領帶夾夾在襯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鈕扣之間。
穿西裝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顏色不應淺于褲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黃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襪子一般應選擇黑色、棕色或藏青色,與長褲顏色相配任何時候,忌黑皮鞋配白襪子。
女士著裝
辦公室服飾的色彩不宜過于奪目,應盡量考慮與辦公室色調、氣氛相和諧,并與具體的職業分類相吻合。服飾應舒適方便,以適應整日的工作強度。坦 露、花哨、反光的服飾是辦公室所忌用的。較為正式的場合,應選擇女性正式的職業套裝;較為寬松的職業環境,可選擇造型感穩定、線條感明快、富有質感和挺感 的服飾。服裝的質地應盡可能考究,不易皺褶。
穿裙子時,襪子的顏色應與裙子的顏色相協調,襪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輕女性的短裙至膝蓋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適、方便、協調而不失文雅。
飾物
佩戴飾物要考慮人、環境、心情、服飾風格等諸多因素間的關系,力求整體搭配協調。遵守以少為佳、同質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則。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領飾、項鏈等,注重少而精,以顯陽剛之氣。女性飾物種類繁多,選擇范圍比較廣,飾物的佩帶要與體形、發型、臉型、膚色、服裝和工作性質相協調。吊唁時只能戴結婚戒指、珍珠項鏈和素色飾物。
基本禮儀知識
1、儀表——第一印象的關鍵
儀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儀容、服飾、姿態和風度,是一個人教養、性格內涵的外在表現。
講究個人衛生、保持衣著整潔是儀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條件,就必須勤梳洗、講衛生,尤其在社交場合務必穿戴整齊,精神振作。
要正確認識自己,不盲目追趕潮流,注意得體和諧,做到裝扮適宜,舉止大方,態度親切,秀外慧中,個性鮮明。
2、儀容——淡妝濃抹要相宜
儀容即容貌,由發式、面容以及人體所有未被服飾遮掩的肌膚所構成,是個人儀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潔是最基本、最簡單、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細部的整潔,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須、指甲等。要知道,有時“細節”也能決定一切。
風華正茂的學生,天生麗質,一般不必化妝。職業女性,尤其是社交場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妝。在某些場合,適當的美容化妝則是一種禮貌,也是自尊、尊人的體現。
化妝的濃淡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場合來選擇。在平時,以化淡妝為宜,注重自然和諧,不宜濃妝艷抹、香氣襲人;參加晚會、舞會等社交活動時,則應適當濃妝。
3、美發——并非時尚就是好
發型是儀容的極為重要部分。頭發整潔、發型得體是美發的基本要求。整潔得體大方的發式易給人留下神清氣爽的美感,而蓬頭垢面難免使人聯想起乞丐。
發型的選擇要根據自然、大方、整潔、美觀的原則,既要觀察發型的流行趨勢,又不能盲目追趕潮流,重要的是應該考慮到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性格、愛好和臉型特點。
頭發的護理:
⑴ 常梳洗保清潔。洗發時用十指按摩頭皮,以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于頭發生長。常梳頭亦可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還應及時將枯黃、開叉的發梢剪掉,保持頭發的美觀。
⑵ 燙發、染發要審慎對待,把握好分寸,否則會損傷頭發,損害自己的形象。
4、服飾——也要講原則
⑴ 遵循國際通行的“TPO”三原則:
T(Time)表示時間,即穿著要應時。不僅要考慮到時令變換、早晚溫差,而且要注意時代要求,盡量避免穿著與季節格格不入的服裝。
P(Place)表示場合,即穿著要應地。上班要著符合職業要求的服飾,重要社交場合應穿莊重的正裝。衣冠不整、低胸露背者委實不宜進入法庭、博物館之類的莊嚴場所。
O(Object)表示著裝者和著裝目的,即穿著要應己。要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社交活動的具體要求、自身形象特點來選擇服裝。
⑵ 講究協調
要與年齡、形體相協調。超短裙、白長襪在少女身上顯得天真活潑。偏瘦和偏胖的人不宜穿過于緊身的衣服,以免欠美之處凸現。
要與職業身份相協調。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服飾不大自由。行政、教育、衛生、金融、電信以及服務等行業人士的服飾要求穩重、端莊、清爽,給人以可信賴感。公關小姐的服飾也不宜過分性感,否則會帶來麻煩,甚至造成傷害。政治家、公眾人物的服飾往往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更不可掉以輕心。
5、西裝——穿出你的風度
西裝的穿著比較講究,否則就顯得不倫不類。
⑴ 西裝的襯衫
襯衫一般應選用硬領尖角式的,領口一定要挺直,而且要比外套的領子高出1.5厘米左右,并貼緊。顏色以純色的為佳,其中白色為最容易搭配的顏色。袖口略長出西裝袖口約2厘米。下擺要塞進褲子里,不要散在外面。襯衫配領帶時,應把所有的扣子系上,不能將袖子卷起。不系領帶時,最上面扣子不要扣。
⑵ 西裝的外套
新買來的西裝在穿著之前,要把袖子上的商標(小布條)剪掉。
雙排扣的西裝比較莊重,一般要把扣子系好,不宜敞開。單排兩粒扣的西裝扣法很有講究:只系上面一粒的是莊重,敞開都不扣的是瀟灑,兩粒都扣的是呆板,只扣最下面一粒的是流氣。三粒扣的西裝,扣好上面兩粒為佳,只扣中間一粒的也行,全不扣的未嘗不可;切忌只扣最下面一粒,也不宜只扣下面兩粒。
西裝外套上的口袋只是裝飾性的,一般不裝東西,以保持平整挺拔。左胸的口袋,只可插鮮花或手帕。切忌把鋼筆、記事本等裝在左胸外口袋,這些小物品可放在外套左右胸內側口袋里。
⑶ 領帶
穿著西裝,領帶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首先要注意領帶的色彩,要與外套協調搭配。領帶系好后,其長度以大箭頭垂到腰帶下沿處為佳,可上下浮動一寸左右。領帶夾一般夾在襯衫的第三、第四粒扣子中間;也可將領帶夾別在里面而不外露,只起固定作用。如果穿馬甲或毛衣,一定要把領帶放在毛衣、馬甲里面,還要注意毛衣、馬甲的下擺切不可塞進褲子里面,以免臃腫不堪。
⑷ 西裝的長褲
西裝的長褲以褲腳接觸腳背,一般達到皮鞋后幫的一半為佳。褲線要清晰、筆直。褲扣要扣好,拉鏈全部拉嚴。
⑸ 配套的鞋襪
穿西裝一定要配皮鞋,千萬不要穿涼鞋、布鞋、旅游鞋等,而且皮鞋要擦亮。黑色皮鞋可配各種顏色的西服,其他色彩的皮鞋要與西服的顏色相同或接近才能相配。配襪子也應講究,不可忽略。襪子的色彩應采用與皮鞋相同或接近的顏色。不宜用白襪子配黑皮鞋,男士切忌穿女士常用的肉色絲襪。
6、女裝——體現品位與風采
對于愛美的女士來說,著裝要得體、有品位。
⑴ 首先考慮自己的身材
身材矮胖的人,應避免選擇過于鮮艷和大花、大格子的衣服,而應穿著垂直線條式樣、顏色素雅、剪裁合體的服裝。身材高瘦的人,要避免穿垂直線條、過于透明的衣服。
⑵ 也要考慮自身的膚色
膚色白皙的人穿什么顏色都合適,如穿深色服裝,更顯得膚色細白潔潤;膚色黝黑的人則最好選顏色素雅、較明亮的顏色,可獲得健美效果。
⑶ 衣著搭配要協調
一般來講,上衣與下裝的質地款式應相配,不要上衣十分厚重而下裝又極輕薄,也不要上著職業裝而下著牛仔褲。除此之外,還要講究色彩的和諧統一。
⑷ 服裝與鞋子也要在顏色款式上加以搭配,比如套裝配高級皮鞋,運動裝配旅游鞋等。
7、時髦——也可能有傷大雅
不要亂追時髦。女士穿踏腳健美褲曾非常流行,殊不知這是從歐美婦女內褲襪演變而來的,只能在家里或進行某種運動時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皮短裙也曾在姑娘中流行,令人哭笑不得,因為這是比較開放的性感打扮,白領麗人、女大學生豈能隨意仿效?
近年,姑娘們時興露背低胸的吊帶裝和拖鞋,構成一個個靚麗的聚焦點。此類服裝在休閑娛樂時可以穿,而在辦公室、圖書館、教室卻有傷大雅!
公務員、公司白領人士在辦公室工作時就必須穿著整齊、穩重、大方。工作人員上班時不能穿運動休閑裝及短褲、運動服、拖鞋,尤其是女性在辦公室不得穿超短裙、吊帶衫、露背裝、緊身褲、露臍裝之類時髦性感的衣服。
8、飾品——巧著一物盡風流
裝飾品是人裝束的點綴,既可畫龍點睛,亦可畫蛇添足,并非多多益善,因此不得不講究。
⑴ 適應場合。高檔珠寶首飾,適用于隆重的社交場合,不宜在工作、休閑時佩戴。
⑵ 適合身份。選戴首飾要與自己的性別、年齡、職業及角色相適應。青少年學生一般不宜戴首飾;公務員穿著執法制服時不能佩戴首飾,平時佩戴的飾物以少為好;男士若戴項鏈最好不要外露。
⑶ 揚長避短。選戴首飾要考慮自身的身材、膚色、衣服款式等因素。注意揚長避短。比如體型較胖、脖子較短的人應選佩較長而細的項鏈;身材苗條、脖子細長的人則最好選佩寬粗一些的短項鏈,造成視錯覺以彌補頸項美感之不足。
⑷ 量少為佳。炫耀性地佩戴眾多首飾顯得俗不可耐。若有意同時佩戴多種首飾,總量上不可超過3種,只有新娘可以例外。
⑸ 色質相同。若同時佩戴多件首飾,應力求色彩、質地相同,以避免五花八門、眼花繚亂之感。
⑹ 佩戴得法。要了解并尊重風俗習慣。項鏈通常只戴一條,不宜同時掛著金項鏈、珍珠項鏈等;耳環講究成對佩戴,且不宜在一只耳朵上同時戴多只耳環;手鐲戴一只兩只皆可,但也不宜在一只手上戴多只手鐲,手鏈通常只在左手上戴一條,不宜雙手同時戴手鏈;胸針通常別在西裝左側領上或左側胸前。
9、微笑——人生的無價之寶
微笑是人人皆會流露的禮貌表情,不僅為日常生活及其社交活動增光添彩,而且在經濟生活中也有無限的潛在價值。
而這“微笑”就是禮儀中最簡單、最通常的表達方式,也是人們親切友好最具美感的表情。
微笑猶如百萬財富般的珍貴。它既是一種感情,也是一種品格,還是一種技巧,它可以化為巨大能源和物資。
可見,微笑禮儀已成為流行于世界的社會競爭的有效手段,這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又反映了在當今社會競爭加劇、人的生活節奏緊張的狀況下,人類更加需要用笑容來點綴生活的現實。
上一篇:古代傳統禮儀基本知識
下一篇:傳統筷子使用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