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時,要像大樹一樣,被砍了,還能再長;也要像雜草一樣,雖讓人踐踏,但還能勇敢地活下去。下面由學習啦小編與大家分享面對痛苦磨難的勵志文章,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勵志文章1:正是不斷地經受磨難,人才能變得更加堅強
“人生成功的秘訣只有那些在奮斗中尚未成功的人才知道。”——格林斯
每當我們開始干一件事時,總難免要失敗。如果害怕失敗,那你將一事無成。家長們常說:“孩子只要能立就能走,能走就能跑。”每個家長都懂得孩子不摔幾跤是學不會不走和跑的。而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跌倒中學會走路時,心情是非常激動的。事實上,所有人都是這樣長大的。
體育也是如此,工作也是一樣。只有在失敗中,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本領。你想長大成人,想超過別人的話,就更有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曾經這樣說:“對于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
日本人把“不倒翁”這一玩具稱為“永遠向上的小法師”。每當人們參加競選的時候,就有用它當成裝飾品的習慣。有的人把“不倒翁”的一只眼涂黑;還有的人若是當選了,就把“不倒翁”的下半身涂黑,以示慶祝。
“不倒翁”因為重心在下面,所以無論你怎樣推它,只要一松手,它就會馬上彈起來,因此是個很招人喜歡的玩具。
正是因為不斷地經受磨難,人才能變得更加堅強。在日本有“八起會”。這是那些因不走運而倒閉的經營者們的集會。他們的領導者曾以“失敗是開路的手杖”為題,為“八起會”的成員們做了講演,這給予當時在坐者以極大的鼓舞。
的確,人們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的經驗中學到的還要多。
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有驕傲自大、過分自滿、夸海口、濫用職權等等。總之,大體上都是因為一些小事而導致巨大的損失/中國春秋戰國的韓非子曾說過:“不會被一座山壓倒,卻可能被一塊石頭絆倒。”但是,無論什么樣的失敗,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來,跌倒的教訓就會成為有益的經驗,幫助你取得未來的成功。
勵志文章2:絕望是一種醒悟和升華
如果你認為你一生中也不會陷入絕境,那么只能證明你正在走向絕境的路上。
如果你已經陷入了絕境,那么就證明你已經得到了上天的垂愛,將獲得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你已經走出了絕境,回首再看看,你會說你從未發現過,自己要比自己想像的要偉大,要堅強,要聰明。
如果你已經成功了,你要由衷感謝的不是你的順境,而是你的絕境。
順境中,你收獲的僅僅是代表財富的東西,然而大部分時間里,你是在不斷地喪失,喪失著生命中原始的豪邁與激情。順境是一種腐蝕劑和麻醉劑,讓你完成從呼嘯山林的獸中之王到懶貓的蛻變,讓你經歷從將軍到奴隸的轉化。
絕境僅僅是一段距離、一個門檻,同樣也是一次轉折、一次醒悟和升華。在絕境中你往往會突破骨髓與血液中的樊籬,超越與俗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所見不同的常規,書寫連你自己都不曾想過的神話。所以,絕境才是你的資本、你的證明。
一個人只要不甘心平庸,哪怕是有一點點想法,在把想法通過辦法變成現實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阻力和麻煩。人為制造的、客觀存在的和偶然發生的,會讓你感到時不予我英雄氣短的無奈,會讓你有窮途末路求救無門的尷尬。
人生之所以有絕境,是因為你要突破要挑戰。身陷絕境,就不要詛咒。上天把一輛車交給你時,他首先會讓你學習駕駛,或者是讓你扮演一個死于車禍的角色。只有這樣,你才學會控制,學會珍惜和理解。如果你在得到這輛車之前,你詛咒了或者放棄了,上天會把那輛車收回,讓你永遠不停地詛咒或者永遠一無所有。巴爾扎克說:絕境,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
我說,絕境是你錯誤想法的結束,也是你選擇正確做法的開始。你不在絕境中發跡,就在絕境中淪落。自古英雄多磨難。一個平凡人成為一個領域的英雄或者成為一個時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難使然,因為英雄和平凡人的區別就在于,英雄在逆境中抓住了逆境背后的機遇,在絕境中創造了奇跡。而平凡人在逆境中選擇了隨波逐流,在絕境中選擇了放棄。
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敗也在人。失敗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者絕境中,成功者比失敗者多堅持一分鐘,多走一步路,多思考了一個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事,我事之師。看別人的腳,我們至少少走彎路,少跌跟頭,多一個想法,多一道門。
切記,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次絕境,就多一次機遇。
勵志文章3:與其在追悔中頹喪,不如在追悔中奮起
人在自己的人生長河里,有時候會誤入泥潭,甚至出現可恥的行為。當可恥的行為已被公眾和社會揭露,那么只有一條補救的途徑,就是追悔。
曾看過一個電視紀錄片,采訪的都是死刑犯。這是一個25歲的男子,因為女友要和他分手,且執意不肯與他和好,他便殺了她。
你后悔么?記者問他。
不。他說。
為什么?
為什么要后悔?他一臉漠然:后悔沒用。
記者沉默,鏡頭淡出。我的心理突然涌起一種異樣的感覺。這樣一個自私的人,犯了這樣的極端的錯誤,而更為執拗的是,他居然說自己不后悔。
因為,后悔無用。
后悔真的無用么?
當然,后悔的對象往往是一件發生過去的事情。昔日不能重現,往事不能重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后悔僅僅是一處追隨往事的情感,它沒有魔力去把往事改變。但是,我覺得,說后悔無用的人至少忽略了兩個方面的事實:
一,后悔對未來有用;二,后悔對心靈有用。
關于悔,字典中的組詞有“悔改”,指認識錯誤并加以改正。有“悔過”,指承認并追悔自己的錯誤。有“悔悟”,是指認識到自己過錯,悔恨而醒悟。還是悔棋、悔約、悔婚等。所有這些前提,都是已經明白了自己錯,所有這些悔改、悔過、悔悟呢?而退一步講,即使真的像那位死刑犯一樣,自己已經沒有未來了,后悔也對精神有一個清洗作用。你只有懂得后悔,才能夠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把心靈的重負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分解,在生命逝去的同時也讓自己的良知獲得真正的寧靜和平安。
因此,我一直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悔也是一種美。就像暗夜里的一盞燈,它會照出人儲存著的最隱秘的慈悲和善,從而把人拽出無底深淵。所以,無論罪孽多么深重的人,只要聽到他真心吐出一個字“悔”字,我都會為他感到欣慰。我知道,如果東方的佛聽見他的這個字,就會把一朵蓮花擎到他的身下。
錯了,為什么不去后悔呢?
輕輕地告訴你:人在自己的人生長河里,有時會誤入泥潭,甚至出現可恥的行為.當可恥的行為已被公眾和社會揭露,那么只有一條被除數救的途徑,就是追悔。
追悔,即是對事情的覺悟, 又是改正的前提。追悔,是一處自我反省,是先刷心靈污垢的潔凈劑,是塑造崇高人格的催化劑,是自我的揚棄。
追悔,需要勇氣,只要對自己稍微有一點寬容之心,那么追悔就會減去本色;追悔,需要學識。追悔建立在扎實的認識、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追悔的目的。
追悔是一處特殊的情感。與其低著并沒有埋怨錯誤,不如昂起頭糾正錯誤;與其在追悔中頹喪,不如在追悔中奮起。
勵志文章4:苦難是人生的另一種財富
巴爾扎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一塊墊腳石,對于強者是筆財富,對于弱者卻是萬丈深淵。”
的確,人的一生沒有誰是平平坦坦的,一帆風順是我們善良的祝愿,但有誰能平步青云而終老一生。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改變命運的一個大坎——失學、失業、失戀、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
臺灣作家林清玄寫過一個故事:有一年上帝看見農夫種的麥子結實累累,感到很開心。農夫見到上帝卻說,50年來我沒有一天停止祈禱,祈禱年年不要有風雨、冰雹,不要有干旱、蟲災。可無論我怎樣祈禱總不能如愿。農夫突然吻著上帝的腳道:“全能的主呀!您可不可以明年允諾我的請求,只要一年的時間,不要大風雨、不要烈日干旱、不要有蟲災?”上帝說:“好吧,明年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因為沒有狂風暴雨、烈日與蟲災,農夫的田里果然結出許多麥穗,比往年的多了一倍,農夫興奮不已。可等到秋天的時候,農夫發現麥穗竟全是癟癟的,沒有什么好籽粒。農夫含淚問上帝:這是怎么回事?上帝告訴他:因為你的麥穗避開了所有的考驗,才變成這樣。
一粒麥子,尚離不開風雨、干旱、烈日、蟲災等挫折的考驗,對于一個人,更是誠然。
有人說過,人的臉型就是一個“苦”字,天生就該受盡各種苦難。此言不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聲中臨世,在親人的哭聲中辭世,中間百十年的生涯,無時無刻不在與艱難、困苦、疾病、災禍打交道。
假如人生沒有磨難,其本身就是一種災難。長期生活在一順百順、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篩選不出強者,人類就不會進化,社會也不會向前發展。而我們每個人認真審視自己的內心,總會欣然發現,點燃自己靈魂之光的,往往正是一些當時被視為磨難和困苦的境遇或事件。一個完美的人生,真的需要歷練。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苦難”是上帝饋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但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我們不必學那些宗教殉道者,將苦痛作為一種享受和目的,我們是具有正常生理及心理功能的人,有七情六欲,知道趨利避害,懂得享受生活,但我們知道“陽光總在風雨后”,“吹盡黃沙始見金”。
丘吉爾在自傳中這樣寫道:“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時,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勝了你時,他就是你的屈辱。”
你戰勝了苦難并遠離了苦難,只有在這時,苦難才是你值得驕傲的一筆人生財富,才是你人生中經過歷練后的飛翔!
勵志文章5: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喧囂——沉寂,沉寂——喧囂,人類文明是一部聲音的歷史,在噪音與樂音的交替中往復循環。當時間的逝水漂走了鼎沸的人聲,在文明的望川上穿越默然屏息搜尋,音樂大師所留經典作品的樂音便會浮現并充盈人們聽覺的空間。貝多芬,正是其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音樂大師之一。
不是藝術史家把貝多芬命名為“樂圣”而讓世人記住了他,而是他的音樂作品被世人反復欣賞使貝多芬成為了“樂圣”。貝多芬已經離世180年,是什么樣的情感力量牽引著后人在他的音樂世界流連忘返?是什么樣的音樂要素制造的情感漩渦左右著千百萬樂迷在他的聲音海洋上顛連沉浮?最能引發世人精神共振的,可能正是貝多芬的生命歷程和他的音樂作品所呈現的“受難―抗爭―復活”的情感節奏和精神結構,在這個意義上,貝多芬可能是最有“樂感”的文化巨人。
命運常常布下苦難的天羅地網來考驗那些成就偉大事業的人,貝多芬的生活軌跡似乎注定是百折千回的不斷掙扎。貝多芬出身平民之家,酗酒成性的父親用暴力驅使4歲的他開始修習音樂;他11歲起就輟學,13歲謀到大風琴演奏者的職位幫助父親養家糊口,成為一名音樂“童工”;17歲那年,他失去了關愛自己的慈母,可謂少年失怙;他一生無數次戀愛卻總是無功而返,一直未能過上他所渴求的婚姻生活;他終生辛勤工作,卻常常陷于貧困境地。在生命的晚年,貝多芬更是承受了太多的不幸:親人和摯友相繼離世,讓他飽嘗孤單的滋味;弟弟死后為爭奪侄兒的撫養權,與弟媳曠日持久的官司使他心力憔悴;嗜賭成性的侄兒甚至以開槍自殺來回報伯父對他的厚愛,令貝多芬悲傷不已;就在去世前的12天,貧病交加的貝多芬還給朋友寫信,懇求神明免除他生活的窘迫。
對于音樂家貝多芬來說,失聰才是命運女神送給他的最殘酷的禮物。從26歲開始,貝多芬逐漸失去聽力。倘若他從事的是其他職業,耳聾也許不會太影響他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貝多芬是憑著聽覺來創作的音樂家,耳聾至少給他帶去三重巨大的打擊:耳朵日夜轟隆作響使他飽受生理的折磨;失去辨析音律的能力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可怕的影響;殘疾更讓他走向自卑和自閉的心理困局,他甚至認為自己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1902年,在失聰痛苦的煎熬中貝多芬產生了自殺的念想,他寫下了留給弟弟們的遺書。是音樂藝術讓貝多芬放棄了輕生的念頭,他不斷勸慰著自己:“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他吶喊著:“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貝多芬把自己這份在苦難中獲得新生的體驗,灌注進隨后著手創作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中。交響曲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以飛揚激越的節奏塑造受難和反抗的英雄形象,力敵千鈞、氣貫長虹;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英雄死了,在悲嘆和沉思中人們抬著他的靈柩緩緩前行;第三樂章“詼諧曲”充滿悠閑自在的情調,為第四樂章英雄的復活和民眾的狂歡作鋪墊;第四樂章為“終曲”,它發展了貝多芬1800年的舞曲《普羅米修斯的創造者》中已經動用的旋律。
在這部交響曲里,貝多芬為他所禮贊的英雄找到了希臘神話的“原型”。作品歌頌的英雄不是拿破侖(很多人以為是這樣),而是一切承受苦難、超越苦難而終獲新生的英雄。通過創作《第三交響曲》,貝多芬本人走出死神的誘惑陷阱,有如鳳凰涅磐般奇跡地“復活”了,因此,傅雷認為《第三交響曲》“真正的英雄應該是貝多芬自己”。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以及另外許多音樂作品也重現著“受難―復活”的__母題,從他的受難英雄音樂群像那里,人們依稀看到了耶穌懸垂于十字架上為世人“贖罪”的身影。與年輕時代有所不同,深處不幸中的晚年貝多芬更為關注宗教的救贖問題,他曾經在病痛的折磨中默想著“一切的災難都帶來幾分善”的命題;他時常翻閱荷馬史詩 《奧德賽》的德文譯本,并在歌頌痛苦的詩句下面劃上一條條的紅線:“我的心靈經歷千錘百煉,不畏痛苦!因為我忍受的痛苦,早已不計其數。忍受痛苦煎熬而仍能祈求上蒼保佑的人,當能與不朽的神明同樣高貴圣潔。因為,盡管他們的生命屢遭不幸,沉浸在哀傷之中仍能心中有歡樂。”
貝多芬晚年拖著老病身軀,耗時4年于1824年完成了《D大調莊嚴彌撒曲》的創作,他在談到這部作品時曾說過:“我的目標是不僅在演唱者中,而且在聆聽者中喚醒和永久地澆灌宗教的情感。”《D大調莊嚴彌撒曲》抒寫著人們內心深處對神明的祈求、呼告和贊美,成為貝多芬作品中最具有宗教力量的作品之一。
《第九交響曲》(合唱)的創作經歷了更為漫長的7年,它同樣完成于1824年,貝多芬是在自己崇敬的詩人席勒之《歡樂頌》的啟示下寫就這部不朽之作的。貝多芬在第一樂章里謳歌著人們歷經千難萬阻仍不斷抗爭的偉岸精神,經由發揚踔厲的第二樂章,充滿抒情沉思品格的第三樂章,通向第四樂章對全體民眾參與的盛大狂歡節場面的描寫:“歡樂啊,美麗的神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女。/ 天女啊,我們如醉如狂,/ 踏進你神圣的天府。/ 為時尚無情分割的一切,/你的魔力又把它們重新連接;/ 只要在你溫柔的羽翼之下,/ 那里的人們都結成兄弟。”這部交響曲構思宏闊、氣勢磅礴,堪稱是關于人類的起源、演進、發展直至戰勝一切苦難,建成自由、歡樂、美好世界的狂歡史詩。這是對貝多芬1812年創作的《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兩部狂歡節頌歌的推進,它洋溢著古希臘的酒神精神。
雖然經歷了不同時期樂風的變化,但是貝多芬的多數音樂作品都縱貫著統一的意旨:在苦難中不懈地抗爭和追求,獲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如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貝多芬本人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感動著兩百多年來億萬民眾的心靈。貝多芬對于世界文明的貢獻,絕不僅僅來自于他在近代音樂史上非凡的創造性和影響力,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近代文明的“范式”性人物,他的音樂和他的人生呈現出了“苦難―掙扎―新生”的人類文明永恒精神結構。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那位反抗天神的意志,為人類盜取火種而遭天譴的普羅米修斯是人類文明原初時代英雄的“原型”,那么貝多芬可謂是近代人類生命意志最有啟示意味的文化強者。
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強者:有人恃強力創造豐功而青史留名,有人借時勢成就大業而顯赫一時,有人憑著天賦、智慧給人類帶來豐厚的思想而百世流芳。貝多芬是別一種類型的強者,他雖然“不能征服王國像拿破侖”,但是他可以“征服心靈、感覺和情操”(傅雷語)。
對此,羅曼羅蘭有很獨到的闡釋:“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者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在此英勇的隊伍內,我把首席給予堅強而純潔的貝多芬”。
徑直地說,貝多芬的偉大來自他的精神感召力,他是一個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上一篇:精選2019大學新生勵志文章
下一篇:精選勵志文章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