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要解決的任務是消除中國幾千年來沒有解決的絕對貧困問題,吃不飽、穿不暖,基本生存的問題,發展的環境條件太惡劣的問題。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消除絕對貧困的意義有哪些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消除絕對貧困的意義
2020年告別絕對貧困,讓中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無疑是一件了不起的偉業。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此舉又有什么深遠的影響?本文欲從經濟、政治、安全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經濟上,為世界經濟增長添加動力。扶貧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中國的扶貧成績有利于世界經濟持續、均衡的發展。
首先,中國告別絕對貧困為世界提供了更大的市場。中國扶貧不僅僅是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輸血”,而是更注重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造血”。所謂“造血”,就是要完善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發展各種適合當地情況的產業。2015年以來,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中國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得益于各項扶貧措施,從2013年至2019年,全國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貧困人口的收入很容易轉化為剛需,成為有效的市場需求,這對于持續低迷的世界經濟來說是一個增長點。
其次,中國告別絕對貧困為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隨著中國老齡人口增多,勞動力的短缺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日本、韓國以及歐洲國家也為勞動力短缺問題所困。而中國的扶貧事業提高了勞動力素質,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大軍。中國的開發式扶貧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勤勞致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2015年以來,中國通過轉移就業,幫助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為了實現充分和高質量就業,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支持貧困地區建設縣鄉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推行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政策措施。預計到2020年,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這既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社會地位,也為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后,中國告別絕對貧困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更趨平衡。長期以來,南北矛盾是困擾世界發展的一大問題。中國告別絕對貧困大大改寫了全球的經濟版圖。整個亞洲正在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中國告別絕對貧困還開辟出了一條成功的脫貧道路,例如“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再如“四個一批”,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這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脫貧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參考。
政治上,推動國際多極化深入發展。經濟是政治的基礎,中國告別絕對貧困也將在國際政治領域蕩起漣漪。
首先,它有助于打破歷史終結論的迷思,鼓勵世界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冷戰結束之后,西方曾宣布歷史已經終結,人類社會發展已臻于至境,即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仿佛自由、民主、人權成了它們的專利,也成了它們指責和批評發展中國家的大棒。但中國的脫貧實踐證明,最大的人權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對于貧困人口而言,不解決生存權與發展權問題,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正是基于這一出發點,中國將告別絕對貧困作為全面小康的重要標志。中國致力于讓貧困人口做到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中國的扶貧從理論和實踐上極大地修正和豐富了源自西方的人權理論,有助于國際社會以更多元的思維,更包容的胸懷對待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制度。
其次,它證明了共同富裕的可行性,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生命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為國家謀富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通過扶貧工作,中國鍛煉和培養了干部。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各省區市都層層簽了軍令狀,堅決履行承諾,體現了強大的執行力。對于無法通過開發性扶貧政策實現脫貧的困難群眾,中國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這主要是指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人。這種兜底政策確保了扶貧政策的全面覆蓋。在全球貧富分化持續擴大的時局下,中國的道路格外具有啟示意義。
安全上,減少因窮而生的諸多隱患。中國告別絕對貧困還減少了對抗和沖突的風險。
首先,它證明了和平發展的現實可能性,減少了大國沖突風險。隨著中國的發展,西方戰略焦慮感加強,提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難免沖突,并援引歷史經驗,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反觀西方擺脫貧困的歷史,的確充滿了對其他民族的殖民、殺戮、劫掠和奴役。它們通過滴著鮮血的原始資本積累,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并進而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讓經濟收益惠及國民。但是中國沒有發動任何對外侵略戰爭,在和平的環境中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并讓8億人脫離絕對貧困。這證明中國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通過和平的對外貿易和投資讓自己的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本身就已經打破了西方國家崛起的規律。未來,中國進一步提升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也無需為了土地和資源與誰大動干戈。
其次,它減少了在貧窮土壤上滋生的種.種非傳統安全威脅。貧困是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當前,全球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的濁浪沉渣泛起,偷渡、販毒等有組織犯罪屢禁不止。中國告別絕對貧困有助于自身的長治久安。同時,它也壓縮了極端暴恐思想和種.種惡行犯罪的蔓延發展的空間。
消除貧困有什么好處
第一,減貧作為國家重要發展目標,正式列入國家發展規劃。
第二,經濟持續高增長,成為大幅度減少貧困人口的決定性因素。
第三,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
第四,創新中國特色的反貧困機制。
貧困定義和類別的綜述
在經濟學上,對于貧困問題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李斯特以及卡爾·馬克思等人,在他們的一些著作當中都對貧困問題有所提及。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當·森認為:貧困的真正含義指的是人們在創造收入的能力和機會方面的貧困,這也就是說貧困人口實際上是缺乏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水平能力的部分群體。
對于貧困的分類最為普遍的做法就是將其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兩種,但在具體解說時往往會出現各種歧義,這就需要我們給予更加細致的總結和分析。
絕對貧困指的是生存貧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從消費方面來看,是指無法得到滿足生活基本所需的最低條件;而從生產方面來看,是指勞動力缺乏再生產的物質條件,無法維持自身的簡單再生產的生產狀況。相對貧困則是一個相對量,是相對周圍的人而言的,指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時維持的那種社會生活狀況。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雖然在定義和確定方法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是它們之間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按照國際慣例凡是收入達不到平均收入的50%就屬于貧困人口,其中既包括絕對貧困人口也包含了非絕對貧困人口。計算公式具體如下:
相對貧困人口數=低于社會平均收入50%的人口數-低保人口數
分析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的定義不難知道,前者是在任何國家、地區都會存在的現象,可以進行緩解卻很難完全消除;而后者也即是絕對貧困,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全能夠將其徹底消除的。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當相對貧困人口增多時,處于最底層的絕對貧困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增加;而絕對貧困人口的減少甚至消除,則可以大大縮小貧富收入差距,緩和人口的相對貧困。
消除絕對貧困的意義有哪些相關文章:
★ 2020年中國大事件重要紀念日一覽表
★ 2021答卷感恩熱愛小學組征文習作指導
★ 2020全面小康主題征文范文五篇
★ “全面小康”理論征文論述材料范文5篇
★ 學習扶貧政策心得體會
★ 2020關于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個人學習心得感悟5篇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考試答案大全
★ 小學生2020答卷感恩熱愛征文800字5篇
★ 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弱項形勢與政策論文題目5篇
上一篇: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