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搜集的江蘇旅游景區導游詞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江蘇南京莫愁湖導游詞
現在我們將去游覽的是位于南京城西的一處名勝古跡——莫愁湖。莫愁湖位于南京西郊的水西門外,總面積約700多畝,其中陸地面積為200多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全國碧水盈盈、柳樹成行,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古代的莫愁湖曾享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以“欲將西子西湖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云外拍天飛”的詩句,對莫愁湖大加贊美。
現在的莫愁湖園內主要有勝棋樓、郁金堂、賞荷亭、水謝、露天舞臺等勝跡,及新塑造的莫愁女塑像,湖的南岸還有粵軍殉難烈士墓。
【莫愁湖名稱來歷:石城湖—莫愁湖】
莫愁湖,原名“石城湖”。六朝以前,這里是長江和秦淮河下游的匯合處,兩水相聚,逐漸積成沙灘。隨著長江西移,沙灘逐漸擴展,秦淮河出口處也隨著向西北方即今三漢河一帶推移,于是在這里就留下了一些湖泊和池塘。莫愁湖就是處于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交匯處廢河道上的一處小湖泊,因當年緊挨石頭城,所以稱作石城湖。
莫愁湖名稱的出現始于北宋。據當時的記載:“莫愁湖在三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相傳南朝宋、齊時,有一名叫莫愁的洛陽女子,生得美麗、聰慧、善良,與父親相依為命。幾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因家境貧困,無錢葬父,為換取葬父費用,賣身給建康(今南京)的一生意人盧員外作了兒媳,居住在石城湖畔。莫愁女好施樂善,長得又標致。有一次,梁武帝路過盧員外的家門口見到莫愁女,便起了邪念,先把其夫征去當兵,再下旨選莫愁女進宮。莫愁女寧死不從,投江自盡。人們為懷念這位美麗善良的莫愁女,就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庭院水池中的莫愁女雕像就是根據這一美麗的傳說來塑造的,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在那“莫愁”不能愁的時代對“莫愁女”的同情和贊美,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勝棋樓—郁金堂—莫愁女雕像—粵軍殉難烈士墓】
勝棋樓是莫愁湖公園的主要建筑,相傳當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和中山王徐達經常來這里下棋。每次都以徐達失敗而告終,朱元璋非常明白徐達的用意,是怕勝君有罪。有一天,朱元璋事先要求徐達拿出真水平來下一盤棋。結果,徐達不但勝棋,且棋局擺得十分巧妙,用棋子擺成了“萬歲”兩字,朱元璋由驚轉喜,暗暗地佩服徐達棋藝之高超,非但認輸,還將這座樓連同莫愁湖一起送給了徐達以資表彰,勝棋樓由此得名。現今的“勝棋樓”匾,書法蒼勁有力,是清代狀元梅啟照親筆。旁有對聯寫道;“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杯。”樓上陳設古樸,中堂的南北壁分別掛有朱元璋和徐達畫像及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鐘阜開基,石城對弈”對聯。堂前擺放一張專供下棋的棋桌。
位于勝棋樓左側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相傳這里就是莫愁女居所,因莫愁女喜歡郁金花,所以稱之為郁金堂。不過,原有建筑已毀于兵火,現在的郁金堂是1795年重建的。院內有梁武帝蕭衍為莫愁女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詩碑,清代繪刻的莫愁女石刻像和郭沫若題寫的《莫愁歌》。室內陳設古樸,莊重典雅。墻上掛有許多文人墨客有關莫愁女的詩畫。
在郁金堂兩側,紅欄曲廊環抱著的一方水池中立有一尊根據歷史資料精心雕塑的漢白玉莫愁女雕像,發會高綰,素裙垂地,手挎桑籃,亭亭玉立,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根據《河中之水歌》中的“十四采桑南陌頭”的詩意雕刻而成的。方池四周,曲廊、賞荷亭、四方亭、光華亭等建筑,相銜相生、巧妙連接,顯得格外雅致、潔凈。
莫愁湖南岸,有一座占地約370多平方米的粵軍殉難烈士墓。墓建于1912年3月,毀于抗戰期間,1947年重修,1979年再次重修。這座墓是為紀念在與封建余孽張勛企圖復辟帝制的戰斗中英勇犧牲的粵軍烈士而建立的。墓前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墓碑,碑陰刻有黃興所撰墓志。
【莫愁路—朝天宮遺址】
園以水勝,路因園名。與莫愁湖鄰近的還有一條名叫莫愁路的街道。過去人們常說,不到夫子店與莫愁路,就等于沒有來過南京。夫子廟是因曾是一個燈紅酒綠的風月場所而出名,而莫愁路則因“黑市”而聞名。據說,莫愁路上的“黑市”在明代已出現,當時一些破落官家變賣財產,怕人恥笑,就在黑夜之間拿來這里交易脫手。這里所交易的物品,既有小商販從民間收購來的廢舊物品,也有小偷、扒手的贓物和貪官污吏所侵吞的物資。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取締了這一帶的“黑市”。
在莫愁路中段,能見到一座高大的石坊,里面保存有明初大典前的習儀場所——朝天宮遺址。
各位游客:莫愁湖公園就參觀到此,現在我們去下一個景點。
江蘇蘇州拙政園導游詞
拙政園在江蘇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同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并借用晉代潘岳《嗣居賦》中:“……,此亦拙者之力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1954年對外開放。
拙政園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
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筑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園中“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鴛鴦廳”,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 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所以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感到這里可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主體建筑遠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紛披,兩山溪谷 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
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這一水灣口之兩側。拙政園中園的布局以荷花池為中心,遠香堂為其主體建筑,池中兩島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臨水并面 向遠香堂,從建筑物名稱來看, 也大都與荷花有關。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此園以水為主,水面的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臨水,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樸的造園風格,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作品。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江蘇常熟尚湖風景區導游詞
尚湖風景區地處江南名城--常熟,東接上海、南依蘇州、西鄰無錫、北靠長江、地理優越、交通便捷。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太湖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AAAA 級旅游區及全國首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尚湖,因相傳姜尚(太公)在此垂釣而得名,位于常熟城西,緊靠虞山。風景區以尚湖主體水面為核心,建立了以荷香洲、釣魚渚、桃花島等七個自然景觀為主,植物造景為輔的洲、島,形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獨特景觀。其中有兩個以池杉為主體的人工濕地林、沿湖堤岸人工林和以狐尾藻、苦草、眼子菜等為主體的沼澤濕地,成為越冬鳥類主要的棲息地。現在尚湖水域面積達到800公頃,湖面與十里虞山山水相映,青山、綠洲、碧水、藍天構成一幅立體山水畫卷。
景區內還建有江南最大牡丹園、中日友好櫻花園、水上森林公園、桃花園等植物園;開發有動物世界、水上游樂園、天然游泳場、高爾夫球場等旅游休閑娛樂設施。景區現有度假村七家,已成為新興旅游休閑、度假基地。是集度假休閑、娛樂商貿、康復健身于一體的游樂旅游中心。
尚湖湖水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水質之好居蘇州各湖之首。由于生態環境優美,湖中鳥禽已達63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有:中華秋沙鴨、黑鸛、白鸛、天鵝、鴛鴦等,成為鳥禽樂園。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每至冬季,在青山碧水間,群群飛禽振翅擊浪,再現“獵獵葭蘆老,飛飛鴻雁多”的可人意境。
經過多年的嚴格保護和科學利用,尚湖風景區已經成為集生態、科普、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城市濕地景區,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營造優美人居環境產生了巨大效益,并以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成為江南旅游度假基地。景區內豐富的植物和魚類資源成為近90種涉禽鳥類理想的棲息地。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尚湖濕地公園成為維護常熟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器”。尚湖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均化洪水、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蘇杭州西湖導游詞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游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蕩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筑。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里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游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并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里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么呢?據說,當年隋場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揚帝大喜,并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么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游客:現在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艷骨,埋于一環凈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說是古人確有該詩,并為之補全,詩說:“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游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同的是,紹興以梁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經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墻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這里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后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后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游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后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說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悅,左右乘機連媚說:“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游客問,揚州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這里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這里就叫小金山。原來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面我們沿著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征。現在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00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蔥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著“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后是木標書屋。游客們:大家請保持安靜。為什么?因為這里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臺—五亭橋—白塔】
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臺,也叫“釣魚臺”。提起釣魚臺,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臺,另外還有陜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臺。揚州的釣魚臺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個吹臺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梁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臺建于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游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臺”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于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釣魚臺”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臺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游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征,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天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恒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同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艸”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梁建筑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范”。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為“蓮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說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后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在一夜之間制作而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黨建于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筑臺53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13層,象征天的最高處13天。正是:處處有象征,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臺—望春樓—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軒】
各位游客: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臺,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臺。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臺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筑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臺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特別是這幅壁畫《玉女吹蕭圖》,采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群唐代仕女歡歌艷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臺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臺,登臺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辟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今天透過扇形窗戶觀賞對面熙春臺金碧輝煌的廓影,可以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揚的情調撥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弦。那么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臺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臺,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占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筑群,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這里,我們并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說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股脫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這里的景觀。
1991年10月,江澤民總書記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游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起觀賞并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臺,20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并為金日成和江澤民同志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約,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游覽瘦西湖后發出的感嘆,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游的我衷心希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弦,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好,瘦西湖的講解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我們沿著湖畔長廊繼續往北,去游覽下一個景點——大明寺。
江蘇常州中華恐龍園介導游詞
中華恐龍園坐落在常州新區現代旅游休閑區。園區一期投資3億人民幣,占地500畝。經過兩年多的建設。中華恐龍園目前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個具特色、相互襯托的四大塊旅游休閑功能區,憑借出眾的創意設計、領先的技術手段、新穎的藝術效果營造了中國規模較大的主體樂園。
中華恐龍園的主體建筑,外觀充分運用現代仿生建筑語言,三只高揚的龍頭近似三條恐龍在竊竊私語,一條豐盈巨碩的恐龍龍體呈現出了大寫意的造型。全館總面積逾20000平方米。龍首最高處達71米。館體穹頂最高處達36米,這在國內旅游建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華恐龍館以其宏大的氣勢和別具一格的建筑語言,成為了常州旅游的標志性建筑。
中華恐龍館共分展示、游樂、科研三大功能區,館內陳列有永川龍、馬門溪龍、山東龍、巴刻龍、霸王龍等36架各個地質年代的恐龍化石骨架,中華龍鳥化石以其珍貴的學術研究價值已成為恐龍館的鎮館之寶。各展示廳通過邏輯路線,互相關聯,運用高科技聲、光、電以及影視成像、卡通動畫、網絡游戲、科技制作等手段,是中華恐龍館突破了傳統的"博物"觀念;設計師以生物演變史為背景,重點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發展歷程,揭示出人類必須保護生態、保護環境這一生態主體;別具匠心的運用瀑布、山巖、海洋、叢林、洞窟等仿真手段,再現古地質年代特有的生存環境,由此構筑各展廳獨特的藝術氛圍,此外,模仿美國好萊塢影城侏羅紀公園的“穿越侏羅紀”和48座6維立體動感電影“恐龍毀滅”等使全館成為集博物、科普、觀賞、游樂、動感參與為一體的現代新型恐龍博物館。
園區西部、南部及恐龍館的東部合理布置了20余項風行國內外的大中型游樂設備,命名為“歡樂世界”。這些游樂設備的引進,使游客在參觀恐龍館之余盡情享受現代樂園的歡娛,對博物館靜態的游覽形式作了充分必要的補充。
結合恐龍館南部高低起伏的地形,我們設置了一片小巧別致的植物園。植物園內綠樹成陰、鳥語花香、種類各異的樹木花草點綴著淺水區、觀魚池、燒烤區、居樹、恐龍山探險、小鳥表演、鱷魚池、翼龍表演舞臺等新穎別致的娛樂表演項目,該植物園的建成將更好的優化恐龍館的周邊環境,為日后樂園的規模經營提供良好的前景。
緊靠中華恐龍館北部,臺灣飛宏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一座高檔的休閑娛樂場館,建有以高爾夫練習場、會館設施為主導的集“商務、活動、休閑”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健康休閑中心。恐龍園與三九高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大型娛樂項目---太空月光城坐落于恐龍館的觀光廳。
結合旅游產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中華恐龍園有限公司設置了旅游商業一條街。專業經營餐飲、紀念品售賣等旅游商業活動;此外,圍繞恐龍主題及館內各廳次主題的各類專業展示和大型文藝演出,已經在園內上演,成為一連串抑揚頓挫的音符,不斷延續恐龍園這一景點的的生命活力,同時也為常州現代旅游休閑區的啟動開發作了充分的準備。
中華恐龍館創意的新穎獨特、“歡樂世界”的激情沸騰、飛宏國際聯誼中心的高雅精致、加之植物園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優美環境,已成為華東旅游一道新的風景線。
上一篇:介紹張家界導游詞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