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搜集的最新河南著名景點導游詞講解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新河南著名景點導游詞講解(1)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團衙門,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現存建筑為清朝光緒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中外游客,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1996年11月被公布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的首部建筑叫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筑物。照壁的正中在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貪”,這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貪婪之獸,傳說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并不滿足,張著血盆大口,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書“菊潭古治”,北面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初一、十王宣講圣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為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來嚴肅性。大門是門子打更報時、監管進出人員的第一道防衛之門。我們進大門后,現在看到東邊的建筑叫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建筑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從大門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門,叫儀門,是官府的第二道下門。中間的大門過去時常不開,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員時才可打開;儀門東西兩邊還各有一個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過去時常開著,鵂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弄之后,從西門拉出去行弄,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筑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筑為縣衙,西邊的建筑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發布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著三尺公案,上面放著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簽。綠頭簽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簽是刑簽,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
圖上的飛鳥叫“白鷴鳥“,是正五品官的標志,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后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里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后為門子房。守衛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信息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說,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里看門的門子,于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說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里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后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里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并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里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典故,說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松松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
后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于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說,我是重人,你是重于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后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后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二堂靠墻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于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于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系,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諧音為主貴,意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三堂是知且日常辦公的地方,如果輸的案件涉及機密的話,也是在這里審理。另外,在三堂的左右還有一個跨院,稱為東西花廳院,是其家眷飲食起居的地方。后面有后花園,是供其賞心悅目和回避政事的地方。內必縣衙所有的建筑特前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令人贊不絕口,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堂前的這幅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自撰。作者身為地方官,能自覺與百姓一等,視百姓為衣食父母,的確難能可貴。
許多淀領導看到這副對聯也都深有感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鐵映揮筆題寫此聯作為縣衙存念,國務院總理朱在視察內鄉縣衙時對這副楹聯所闡明的官與民的辨證關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贊楊。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河南時,聽取了南陽市領導的工作匯報,由于在工作匯報中引用到了此聯,立即引起了江澤民同志的注意,要求中央辦公廳核杳此聯來自何時何地,出自保人之手。
由此可見,這副對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可謂警世名言,絕無僅有。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鄉縣出河南,與北京故宮、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霍州署聯手推出了“中國四大古衙國際旅游專線“,隨著這一國際專線的開通,海內外將通過內鄉縣衙了解內必,熱情好客的內鄉人民,真誠地歡迎四海賓朋光臨內鄉,一睹古衙風采。
最新河南著名景點導游詞講解(2)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位于南陽古城東關溫涼河畔的醫圣祠。醫圣祠是我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仲景名璣,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處于中國東漢末年這一動亂的歷史時期。他在繼承前人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勇于實踐,潛心于中醫藥的研究,終于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熔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人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張仲景因此被后世醫家稱為"醫圣",后人在其家鄉南陽修建祠廟以祭祀。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紀念張仲景的專祠――醫圣祠。
各位請看。這便是具有漢代建筑風格的醫圣祠大門,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題寫的"醫圣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大門前這一對炮樓式的建筑稱為"子母門闕",高的為母闕,低的為子闕,其形象如同一位母親懷抱一嬰兒。在中國漢代的建筑群中,時常可以見到這種建筑物,一可以起"瞭望哨"的作用,二可以作"烽火臺",三起裝飾作用。大門上的這對青銅制品稱為"鋪首銜環"其虎嘴中叨一圓環,它象征著威嚴和雄偉。這對"鋪首銜環"重約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鋪首銜環"。
大家請看,門庭內的這塊巨大石屏,是一塊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長高各為3.5米,重達6噸,是中國當代碑林一絕。石屏正面雕刻的是已故名醫黃竹齋先生撰寫的《張仲景傳》,它生動地描述了張仲景輝煌的一生和對中國中醫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兩側的對聯是中國有名的老中醫任應秋教授題寫的,上聯是:"陰陽有三,辯病還須辯證"。"陰陽有三"是指三陰(少陰、太陰、闕陰)和三陽(少陽、太陽、陽明)。"辯病還須辯證"是說要想治好病人的病癥,必須要依據張仲景的"辯證論治"學說,也就是根據病人得病的時間、地點,結合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對癥下藥。下聯是:"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意思是說:"醫生和治理國家的宰相沒有區別,醫生治人,宰相治國,然而要把國家治理好的根本目的在于讓人民健康、安樂、生活美滿。"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序》。在序言中,張仲景說明了自已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他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來,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者十居其七"。東漢末年瘟疫的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療而大批死去,這種凄慘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學醫,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艱難道路。
我們現在看到的四個塑像,分別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四位大醫學家的塑像。這位是醫和,醫和是春秋時期秦國的名.醫,距今有2700多年,那時他認為疾病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大自然的變化作用于人體引起的,醫和后面的為王叔和,他是魏晉時期的醫學家,距今lOOO多年。他精研醫學,重視診脈,著成《脈經》一書、同時,他搜集、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使其得以流傳至今。左邊的這兩個塑像,前面的是華倫,后面是李時珍。
華佗和仲景是同時代的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兒、婦、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他在世界上首創使用麻沸散(酒內浸入麻醉類草藥),進行腹腔手術。他還依照虎、熊、猿、鹿、鳥的形體動作,創"五禽戲",用以強健身體,治療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李時珍是明朝醫學家,距今470多年,他花費27年時間,寫成了《本草綱目》一書,近200萬字,該書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的藥物治療經驗,把藥物學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后來該書傳人日本、朝鮮、越南,17~18世紀傳人歐洲,對世界醫藥學和生物學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下面請大家繼續隨我參觀"張仲景史畫"部分,"張仲景史畫"是一套反映張仲景生平事跡的繪畫。這一套繪畫共二十四幅,采用了漢代畫像石刻的淺浮雕手法,顯得古樸凝重。因張仲景是東漢人,所以設計者張一平先生采用了漢代造型藝術,更符合兩漢的時代特色。大家可以按順序欣賞。下面的這些書法,是歷代名人對張仲景的評贊。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百壽亭"和"百壽圖",它們是中國歷代書法名家的手跡。這是"張仲景敬仰之碑"。
我們現在去瞻仰張仲景墓祠。這兩座仿漢建筑叫"春臺亭"和"秋風閣"。《春秋》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書,是由孔子撰寫的,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醫學春秋之稱,故修建"春臺亭"和"秋風閣"以紀念。
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張仲景的墳墓,此墓始建于何時,已無確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的。仲景墓是仿漢墓式樣,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征著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為字頭)。墓頂的蓮花座,象征著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
朱仙鎮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現在我們進入正殿。正殿塑著仲景老師手拿卷宗的塑像。這些匣額是歷代名士贈送的。兩側房內陳列的是《張仲景史畫》原稿。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樹叫"凌霄花樹",也就是"紫葳"。它八月份開花,花朵呈喇叭型,異常嬌麗,此花可入藥,有止血化淤,調節經絡的作用。
這是西偏房,周恩來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這些是在重修醫圣祠時,整理出的文物。這是"下水管道",它說明在漢代,城市的通水設施已經很完備了。這是"鐵斧",是熬制中藥用的容器。這是"陶井圈",建在水并的上邊,可以防止井水被弄臟。這是"藥白",是搗藥用的。
最新河南著名景點導游詞講解(3)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現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借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境整治;提出大旅游發展戰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美環境,再現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朱仙鎮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后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最新河南著名景點導游詞講解(4)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南焦作博愛縣境內,距焦作市區37公里,面積45.2平方公里,由古道、大泉湖、鳳凰嶺、石佛灘、月山寺等5大游覽區、108個景點組成,它集南北方山水特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于一景,享有“北方三峽”之美譽。
遠眺青天河,人們總會把她與長江三峽聯系起來,同樣是幽谷深峽奇觀,同樣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數重山”。不同的是,青天河的水純系泉水,來源于一個叫“三姑泉”的泉眼的能量。三姑泉最大流量可達13.5個流量,被譽為“華夏第一泉”,三姑泉四季常流,匯就大泉湖,大泉湖既有一川碧水之靈秀,又有奇峰怪石之奇觀,行船蕩舟大泉湖,景隨船移,船移景變,談笑間,就足以把北國山水的偉岸和南國山水的燦漫一一飽覽。
有人說,青天河過于寧靜與矜持,的確,她沒有三峽的桀傲與狂放,但卻多了一份三峽所沒有的輕柔與內秀,在三姑泉汩汩的吟唱中,在玉女峰浪漫的傳說中,在七彩瀑美妙的意境里,在天然大佛神奇的意蘊里,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的青春,她的活力,不信,請聆聽三姑泉的歌聲吧,她可是從未曾間斷過呀!
最新河南著名景點導游詞講解(5)
打虎亭漢墓位于鄭州西南32公里處的新密市打虎亭村,1960年進行發掘,1988年元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虎亭名字的由來,是清朝乾隆皇帝游嵩洛路過此地,在這里易騎圍獵,射死一只猛虎,后人為紀念這事,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御射亭,老百姓稱為打虎亭。
打虎亭漢墓初步認定是東漢弘農郡太守張伯雅墓。也有人說為西漢末年大常侍侯淵墓。大常侍為百官之首,地位十分顯赫,民間又稱此墓為“常侍冢”。
漢墓被中外專家譽為“中華東漢第一墓”。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文化藝術價值之珍貴全國僅有。打虎亭漢墓由一座畫像石墓和一座壁畫墓組成,兩墓均以巨大的青石和特制的大青磚砌券而成,地宮中保存的畫像石刻300多平方米,彩色壁畫200多平方米,構成一座色彩絢爛的漢代藝術宮和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對研究我國漢代文明歷史、繪畫、雕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打虎亭漢墓,繪畫、雕刻巧奪天宮。其中“宴飲百戲圖”是漢代墓葬壁畫的藝術精品,圖中人物眾多,且維妙維肖,其畫幅之長、場面之大,為漢畫之最。
“相撲圖”中人物英勇威武,動作栩栩如生,說明漢朝已有相撲運動,也證實了海 外相撲發源于中國的傳說。
“戲車圖”是鎮館之寶,它展示了中國漢代最高雕刻藝術,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一絕。根據近期達成的議項,我們將與國家徐悲鴻紀念館共同開發這一精品。
打虎亭漢墓自發掘開放以來馳名全國,轟動世界,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無不嘆服。專家、學者也紛紛前往,嘖嘖稱奇。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胡耀邦、趙紫陽、康世恩、吳學謙、谷牧、宋任窮、陳錫聯、王兆國、阿沛.阿旺晉美、洪學智、倪志福、胡繩等都先后來這里參觀并題詞留念,原人大副委員長田紀云先后兩次專程前來視察,并語重情深地說:“漢墓是國家的藝術寶庫,不但我們看,要讓后代子孫看,必須保護好、建設好。”
美國前總統約翰遜夫人、英國劍橋大學黃宗英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賽樂教授參觀后高度評價了漢墓的藝術特色,英國劍橋大學黃宗英博士考查后說:國際資料認為中國豆腐制品源于宋代,打虎亭漢墓豆腐制作圖的發現,證實了中國勞動人民早在漢代時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豆腐制作技術,把這一技術成果提前了1000余年。他回國后發表了學術論文,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驗證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豆腐的國家。孫中山大總統說:“豆腐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周恩來總理等早年在法國曾靠磨豆腐勤工儉學,醞釀共運革命。中國人與豆腐的情結難以割舍。
全國漢畫學會主席馮其甬先生參觀后,揮筆潑墨寫下:草澤起英雄,乾坤百戰同,漢家功業在,指點畫圖中。高度評價了打虎亭漢墓的歷史藝術價值。
一、漢畫像石門
新密市打虎亭漢墓藝術珍品薈萃:石墓建筑恢宏壯闊,巧奪天工;墓室壁畫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尤其石門雕刻更使人錯愕良久,嘆為觀止,感懷重重。
新密打虎亭漢墓分東西兩座,每座墓中均有六道石門,石門由門楣、門額、門柱、門扇構成。每個構件均用整塊青石為料,打磨平整光滑,雕刻精美絕倫,畫圖花樣百出,含義深邃無比。這里我僅談西墓前室之門,“觀一斑而知全豹”,大家盡可領略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的輝煌與杰出。
先說門楣,半圓形拱頂平底。半圓中雕出“十鹿圖”。一只大鹿居中靜臥,昂首豎耳,睽目遠望,前肢伸出,通身 梅花斑點清晰可見。九只小鹿分列大鹿周圍,或追逐,或奔跑,或嬉戲,活靈活現姿態各異。好一幅生氣勃勃十鹿圖!鹿諧音“祿”象征著富貴和吉祥。古人生求福壽,死亦不忘祥瑞。將美好理想寄寓十鹿圖,頗富神韻。
再說門額,中間雕刻仙花一朵,兩側各有雙翼虎一只,人常說“如虎添翼”象征著力量無比,這一雕刻則顯示死者的雄心和力量,兩虎形態更是奇異,一只獨角一只雙角,顯示出死者的不同凡俗,兩虎雙翼寬展,昂首翹尾,欲飛躍,欲騰空,進入了陰間還要飛黃騰達。
三說門柱,兩根粗大門柱分列墓門兩邊,其上雕刻云氣紋,浮云飄飄如天宮,如仙景,想象美妙,似乎一入石門就飄入天堂福地。
最后說說門扇,這是最具精彩之處。門扇高186厘米,寬108厘米,厚14厘米,正面背面都運用凸起、深減、淺減、線刻多種雕刻工藝,呈現出豐富的畫像和花紋。且說門扇中部這幅浮雕怪獸圖,取名“鋪首銜環”,類似于寺廟木門上的銅質獸面門環。可其中的雕刻可說是絕無僅有精妙無比。怪獸面目兇猛,尖耳豎立,雙眉上翹,雙目圓睜,大張其口銜一門環,這怪獸大概是死者的守門護衛吧!
再說那怪獸口銜的門環,環棱上刻三只翼虎奔跑于云氣間,環內凹下處又刻蜷曲云間一只翼虎。一獸四虎為其守門,應該說牢靠無比了!門扇四邊又制四神畫像,四神就是四象,象即星象、天象。古代天文學家把赤道附近的太空區域分成二十八個部分,即我們所說的二十八宿(音秀),派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到南、北、西、東四個方位各管七個星宿。依次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大家注意,這與今天的地圖知識正好相反,鎮守南方之神朱雀卻繪在上方,東方之神青龍刻于西方,指北針為什么叫指南針?哪位專家如有高見,對這一現象給出科學合理結論,我們當場開獎(入場券1張)!我們看這朱雀,立冠昂首,展翅開屏;這玄武,龜蛇合體,昂首爬行,步履強勁;青龍盤玉柱;白虎欲奔飛。四象處云霧繚繞,神奇美妙,寓死者求四方天神保護之意。門扇雕刻夠復雜了,然而更為精妙精微之處是在怪獸與四神之間以線條劃出許多界格,一格一圖,個個逼真;奇人仙草,珍禽異獸,無所不備,無所不包。
諸如兩虎環奔戲斗圖、立熊追虎圖、鳥憩龍背圖、翼虎斗怪鳥、仙人登山、立鳥大戰立熊、餓狼撲兔、雙頭鳥圖、雙翼怪獸圖、仙草圖等,這一幅幅雕刻圖畫精微生動,不知要耗費幾多功力。智慧和天才在這兒升華,精力和心力在這兒彌散,封建統治者為個人奢望需要勞動人民付出多少艱辛!這僅是門扇正面雕刻,背面雕刻大同小異。
上一篇:關于黃石寨導游詞介紹
下一篇:介紹湖南景點的導游詞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