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廣東名勝陳家祠導游詞英譯為例,從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角度探討導游詞翻譯的問題。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踐分析,作者論證了導游詞的兩大英譯原則即“以游客為出發點”和“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只有在該原則指導下的導游詞譯本方能使涉外導游真正成為“友誼的使節,文化的傳播者”。 :The p ts to app ly the of in the of of tour , to the of the tour of the Chen Clan Temp le as a case of le. Two p les are then for C2E of tour : the p le of and that of p . It is then that p can as for as“ of and of ”.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作為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全球旅游業迅猛發展,在中國尤為如此。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這無疑給傳播中國文化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同時也對涉外旅游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導游詞涉外導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向外國游客提供服務時起到關鍵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游客對中國的認識和態度。導游詞是導游員在途中或景點等地向游客提供口頭講解服務所使用的,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導游詞預制文本的翻譯,即事先譯好供導游員從事涉外導游服務的文本。優秀的導游詞譯文配以聲情并茂的講解能使“祖國大好河山的 靜態 變為動態,使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跡復活,使優雅的傳統工藝品栩栩如生,從而使旅游者感到妙趣橫生,留下經久難忘的深刻印象。”(陳剛: 2002)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現有的導游詞的翻譯方法中,有的譯文往往不顧游客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一味追求語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對等”;有的甚至面對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一律回避不譯。這些不但會使游客感到莫名其妙,游興大減,甚至使他們對中國文化造成誤解,達不到傳播文化的目的。
2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 20世紀年代,德國的凱瑟琳娜·賴斯( ) 、漢斯·威密爾(Hans ) 、賈斯塔·赫茲·曼塔利( ) 、克里斯汀娜·諾德( Nord) 等學者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賴斯根據卡爾·布勒(Karl Bühler)的語言功能理論,提出了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論。賴斯的三種基本文本類型包括信息、表達和呼喚文本(見圖一) ,而大部分文本都屬于“復合類型”。導游詞(應隸屬于旅游宣傳冊一類)恰恰位于該圖的中心位置,是一種集信息、表達和呼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文本。此外賴斯還談到一種聽覺媒介文本( text) ,主要包括廣播電視,舞臺表演,戲劇與演講等等,她在《翻譯批評:潛力和制約》( 2004)中數次強調該文本的翻譯應以受眾的聽覺效果為中
下一篇:關于丹霞山著名自然景觀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