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
2021歷史水平考試知識點五篇篇1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2021歷史水平考試知識點五篇篇2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2021歷史水平考試知識點五篇篇3
一、“開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階級抵抗派)。
(1)林則徐:設立譯館,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成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封閉狀態中走出來,摒棄傳統的夷夏觀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學習。
3.影響: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解放思想。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
2.主張: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統治。
4.概念:封建綱常倫理為國家根本,用西方科學技術來挽救統治。
5.意義:將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主張付諸實踐,邁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早期維新派:
(1)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主張: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4)局限:沒有形成完整理論;沒有付諸實踐。
2.晚期維新派:
(1)背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民族危機嚴重;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3)主張:
①康有為: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經學外衣,利用孔子來否定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②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
③嚴復:指出封建君主為“大盜竊國”,翻譯《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4)實踐:1898年發動戊戌變法,但最后結果失敗。
(5)影響:是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21歷史水平考試知識點五篇4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參與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王位世襲制保護了私有制,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前提:生產力水平當時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拱衛王室
被封范圍: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形成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瓦解;戰國到秦朝時期廢除,被郡縣制替代(直接原因:諸侯國勢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021歷史水平考試知識點五篇篇5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
兩大準則: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婦女權利受限
性質: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響深遠的原因:1.統治范圍廣,傳播遠
2.比較完善,系統性,邏輯性強,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類共同準則
4.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之不斷修正
5.其發達是羅馬統治者尊重法學,尊重法學家的結果
2021歷史水平考試知識點五篇相關文章:
★ 2021歷史水平考必背知識點
★ 2021高中歷史水平考知識點
★ 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總結5篇
★ 歷史水平考知識點總結2020
★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匯總【5篇】
★ 2020歷史水平考高中知識點總結
★ 2020高一最新歷史知識點整理歸納五篇
★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整理【5篇】
★ 高中歷史水平考必背知識點整理
★ 2020政治考試必背知識點精選五篇
下一篇:英語學業水平考試知識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