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
2021年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歸納篇1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4、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2021年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歸納篇2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2021年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歸納篇3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國糾合普、奧、意、西等國以法國處死路易十六為借口,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1898年,英國組織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侖帝國時期,英、俄、奧等國又先后組織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對法戰爭。
(2)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后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
(1)組織演變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議,俄、普、奧三國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的名義下,聯合歐洲各國的封建君主,共同鎮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接著又成立四國同盟(包括英、俄、普、奧四國),決心以武力貫徹神圣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動: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權法國出兵鎮壓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決議由奧地利出兵鎮壓革命。③1823年,俄國唆使法國以神圣同盟名義派兵遠征拉丁美洲,鎮壓西屬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由于美國發表“門羅宣言”,干涉計劃未能實行。
(3)瓦解:在希臘和比利時獨立運動的沖擊下,同盟內部出現利益沖突,同盟開始瓦解。
(4)性質:是維護維也納體系、鎮壓人民革命運動的帶有封建性、反動性的政治軍事同盟。
3.國際聯盟
(1)提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2)建立: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國聯盟約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3)宗旨:維護和平,制裁侵略。
(4)實質: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5)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6)解體: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后,國聯宣告解散。
4.法西斯同盟
(1)形成:①德意秘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②德日簽訂《X》,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意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2)活動: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并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占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軍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規模。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建立: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發表《大西洋憲章》,提出尊重各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加強對蘇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2)主要活動:政治上互相協作(二戰期間四次會議)、經濟上互相支持、軍事上互相配合。
(3)意義: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
6.聯合國
(1)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總部設在紐約。
(2)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惟一有權采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行動。
(5)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6)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后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臺。
7.歐洲共同體
(1)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快合作。
(2)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并組成。
(3)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后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
(4)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5)實質:國家壟斷資本的聯合。
(7)影響:
①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并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②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系改變,并逐漸向平等的伙伴關系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并發生動搖。
8.七十七國集團--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到80年代其成員已增加到110多個。這個組織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進行談判,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
9.石油輸出國組織--1960年,由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發起成立的國際經濟組織。1973年,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石油為武器,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進行制裁,結果觸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西方經濟陷入嚴重混亂。
10.北約和華約組織--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國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后來的“華約”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2021年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歸納篇4
1.漢朝的郡國并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為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并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著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措施: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為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并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1年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歸納篇5
儒家文化精神內涵
一是人本主義精神。儒家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更多關注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強調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張通過個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實現人生的價值,從而形成了儒家文化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注重感性的特點,并逐漸培養起一種道德的精神。
二是內圣外王精神。內圣就是要重視對自我的關懷,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把自己修煉成圣人,至少是按照圣人的標準去修煉。
三是積極入世精神。中國人很早就在對內在生命力量和外在環境變化的體驗中,深刻領悟到了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因此,更注重追求現實世界的幸福生活,這同古希臘伊壁鳩魯學派的哲學思想有某種相似之處。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實踐哲學、世俗哲學和人的哲學,主張積極入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四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品格之一。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合一、人性與天理的合一。特別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將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并進而在政治理念上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儒家主張以禮維護社會秩序,以德實現治身治國,則很順利推出“人治”思想,也就是重視人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由此看來“禮治”與“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側重教化者本身,是一種圣賢政治。
2021年歷史水平考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 歷史水平考知識點總結2020
★ 2020歷史水平考高中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水平考必背知識點整理
★ 歷史知識點總結高中水平考
★ 高中歷史水平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水平考必背知識點歸納
★ 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總結5篇
★ 歷史水考知識點歸納分享
★ 2020最新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歸納總結三篇
★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匯總【5篇】
下一篇:2021歷史水平考必背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