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大軍中來,有些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些是為能夠更好地生活,無論是哪種,對于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因此,只有選擇最易成功的創業模式,才能盡量減少創業失敗的風險。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大學生創業最易成功的5種模式,歡迎大家閱讀!
1、白手起家打天下——積累演進模式
成功是積攢出來的,積累就是讓大家首先從小生意做起、從基礎做起,在創業的過程中學習積累,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像滾雪球一樣逐漸滾大,由量變引起質變,最后成就一番事業。
年輕沒有失敗,大學生的資本就是年輕,較低的起始門檻會使大學生們走很長一段彎路,經歷無數的挫折和失敗,期間也會有很多的機會與陷阱,這也就意味著必須要付出代價,付出更多的努力,交更多的學費,承受更多的孤獨,遭受更多的誤解。但你應該感謝這些失敗與挫折一次又一次推動你向前更進一步。道路雖然坎坷,但盡頭就是光明,它將一直指引著你。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附式創業模式
大學生如果以未來自主創業為目的的就業,首先要做好正確的選擇。充分利用好公司或企業的平臺資源,廣泛結交和積累人脈資源和其他資源。就算比較成熟以后也不要盲目地、急迫地脫離這個平臺。嘗試利用現有的平臺資源為自己做點事,先在職創業,做出了自己的事業基礎,等各方面條件充分成熟以后,再開創自己的事業。
與個人創業比起來,連鎖加盟能夠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已有的品牌、規范的運營模式、健全的市場機制等一系列成熟的經營模式。它分享品牌資源、分享經營訣竅、分享資源支持的特點為大學生創業者省去諸多的創業煩惱,并且提高了創業的成功幾率。
3、賣大腦無限空間——知識風險模式
知識風險模式就是大學生將自己擁有的專長或技術發明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通過“知本+資本”的方式發展成企業?!爸尽本褪侵傅拇髮W生創業者所具備某一專業、技術特長,或成功研制的一項新產品、新工藝;資本指的就是投資者的風險投資。
資本助力成功,知識型創業模式主要集中于電子信息、生物技術、高科技農業等技術含量高,知識密集型的行業。
4、大樹底下好乘涼———模擬孵化模式
如果你已經打定決心創業,創業大賽將為你提供鍛煉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你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熟悉創業程序、儲備創業知識和經驗,以及接觸和了解社會。
企業孵化器由于具備創業的良好物理空間和服務體系,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沃土。
5、不走尋常路———網絡創業模式
隨著網絡在我國的飛速發展以及網絡經濟的迅速崛起,網絡經濟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使得網絡成為時代寵兒。主要步驟是1、創辦網站 2、網上開店 3、網上自由職業
不同的創業模式要求的素質是不同的,準確判斷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利因素。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要你有一個堅定的創業夢想和一雙勤勞的手,大學生創業者就能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拓展閱讀】
在我看來,企業家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一種適合經典的定義,而另一種則稱為創業家。在后者的范疇中,他們承擔金融風險創建企業,試圖打破已有的市場現狀。
盡管我認同廣義的定義,但是我不明白那些人為什么不干脆說自己是企業主或者個體戶就好了。隨便用“企業家”這樣的詞形容自己,讓我覺得是在自我夸大。如果你都沒有試圖改變市場現狀,那就放下這些美好的標簽,回去工作吧。
而另一方面,如果你渴望成為后一種——一名真正的創業家,勇于挑戰現狀,承擔風險,追求成功,那么讓我們談談。
真正的企業家本質上是商業版的蘇格拉底法則。這是一種以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命名的經典法則,用懷疑的方法檢驗智慧或信仰的有效性,或尋求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蘇格拉底法則也是批判性思維的代名詞,是科學方法的本質,也是法庭案件辯論的依據。換句話說,它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沒有它,社會會倒退千年。沒有它,也就不會有創業家。
真正的企業家具有懷疑精神。他們懷疑普遍的教條,懷疑事物的運行方式,懷疑人們的行為,甚至自己的信仰。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是你改變事物的方法,是改變現狀的途徑。否則,你就是人云亦云了。
這是今天的創業活動中所缺少的。沒有人去懷疑任何事物。文化整合前所未有。
不要誤會。我對此并未感到絲毫的驚訝。自文明之初,絕大多數人都是現狀的跟隨者。
而真正讓我驚訝的——在當今的創業熱潮中——有那么多的跟隨者都自認為是領導者。他們當然不是創業家,甚至連企業家都不是,而是“wantrepreneures(想要創業者)”、業余人士、贗品、假冒者、裝腔作勢之人。
問題是,大量不合邏輯的自私的群體思潮充斥著網絡世界,這能讓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精神走入墳墓。我指的是,每個人都以相同的步伐追隨著社交媒體的浪潮和神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當中都沒有人懷疑他們所跟隨的道路是否有意義。如果他們這樣做了,他們會問自己如下一些合理的問題:
· 個人品牌是否真的重要?我如何知道它對我的事業和企業有著重大影響?衡量標準是什么?
· 我所閱讀的那些博客和書籍,是否讓我產生了點擊和購買行為,而不是只讓我感覺良好?
· 虛擬角色是人們真實成就的準確反映嗎,還是過度膨脹的表面現象?
· 勵志名言和演講對我的行為有持續性影響嗎?再說了,不應該是我的工作來激勵我嗎?
· 情商真的與企業成功或領導績效相關嗎?當情商是唯一標準時,它如何不被自戀狂所操縱?
· 成功人士的習慣也會對我奏效嗎?此外,如果像Richard Branson和Steve Jobs這樣的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我不應該也效仿嗎?
· 社交媒體能帶來投資回報的證據是什么,還是我只是沉溺于被關注和即時的滿足?
· 我是否將生命浪費在了屏幕前面,而忘記了從真實世界的工作、學習中得到的經驗,忘記去接觸新機會,認識成功人士?
上一篇:大學生創業的四大方向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開店的三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