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雙創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各地創新創業風起云涌,直追1992年的下海潮,不同于當初創業的走投無路和背水一戰,這次的創業潮更像是一次大眾創新和創業的集中爆發。在這創業的整個大軍中,大學生團體成為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因為從事風險投資筆者擔任了大量路演評審和盡調了一批大學生項目,同時,也受邀給一些高校創業學院分享投融資和資本運營的知識,筆者觀察到許多在讀大學生紛紛背上行囊踏上艱苦創業的征程,繼而發表了一篇《大學生創業的五項修煉》,收到了頗大反響,很多有此想法和已經踏上征程的大學生項目創始人與我紛紛分享他們的苦與樂。
在參加完今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啟動會后,對比2015年的高校創新創業氛圍,感覺再上臺階,現場與會的投資人幾乎能占1/3,而高教司領導也對本次大賽做了更清晰有力的定位“以賽促教改,以賽促創業”。
結合今年上半年接觸、輔導、盡調和跟進的一些大學生項目,分享一下高校大學生項目的創業和投融資情況。
從創業選項上來看,今年的大學生項目開始較之往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創業動機和創業項目更加理性和務實。
在2014—2015年接觸的大學生項目,跟風現象比較嚴重,估計也跟當時的創投圈浮躁氣氛有關,畢竟當時創投的主題是“流量”,而高校市場本身自帶消費和社群光環,所以,社會上大熱的社交、電商、分期、兼職、工具等應用在高校創業市場紛紛改頭換面,只是將里面的創業骨架換成了大學生聯合創始人團隊。后來爆表的幾個大學生項目獲得激進投資者的注資后更是讓這種風氣甚囂塵上。
這種大干快上直通車式的浮世繪,在就業形勢嚴峻和社會分層的雙重壓力下,給許多大學生造成一種人生最佳路徑選擇的美麗幻影:獨創或模仿社會上大熱的某款應用或海外風行的某種模式,吹響集結號,三五成群,開始開干,然后開啟光環模式,做DEMO——做BP——找投資人——注資擴張——再融資——上市——贏娶白富美——做投資人。這種開掛模式再加上媒體不斷爆出的從研究生到大學生到高中生都陸續獲得融資,估值上億,某些基金都紛紛成立大學生基金、某投資人專投大學生等。而COPY模式下的低門檻,更席卷了一批大學生創業者,其中偶爾泛起的幾朵資本助力的小浪花,也不時的給大學生創業群體不時的注入一劑腎上激素,也讓一批起點選擇小店、小生意起步的大學生們坐立難安、憤憤不平,進而怒而轉身紛紛加入移動互聯網創業浪潮中,期待自己成為泛起的浪花。
花無百日紅,尤其在商界江湖中,當2015年下半年,股災爆發,浮財幻滅,整個創投市場步入資本寒冬,直至今天愈發寒冷。
首當其沖的是沒有實現收支平衡和實現變現的項目,遭到投資機構的拋售、清盤和冷凍,而在這其中,大學生創業項目成為海上逃生時第一個拋掉的包袱,成了創業項目中首先泛起的泡沫,機構的彈藥基本都留存給商海博弈的創業老兵。而在今年上半年與合作機構交流新投資項目時,大家基本都捂緊了錢袋,至于新投的大學生項目更是寥寥無幾。
當然,在創投市場頗為嚴峻的今天,有的花經霜更美,還是看到一些優秀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涌現。只是這次,COPY模式已不是主流。筆者參加的幾次高校項目評審和郵箱中收到的大學生項目BP,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1.商業創意和模式不再抄襲熱點,開始發揮自身優勢,高校內部技術轉化。比如目前大熱的IP、網紅、直播等,大學生群體經常使用和消費,但收到這方面的創業項目很少。絕大多數項目終于開始將目光聚焦到了高校多年的存量資產——實驗室里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以前這塊領域是投資的雷區,畢竟知識產權的糾紛在沒有明確擁有主體時,矛盾頻頻爆發。而隨著高校深層次改革的深入,產學研用的倍速推進,大學生創業團隊,憑借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和天然信任,內部掘金成功。而作為行業門檻之一的技術優勢,也成為了吸引投資人的夜明珠。
2.創業資源和高校人脈網絡的逐步形成。作為無錢、無人脈、無資源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比社會摸爬滾打的創業老兵起步更加艱難。創始團隊在工商、稅務、人事、交際等后臺系統的運轉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造成了前臺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的空轉。而隨著高校自建或與外部機構聯合建立的創客空間、創業學院、創業導師庫的紛紛涌現,尤其是一些投資機構和教育結構也紛紛助力,比如中科招商構建的創業學院,九鼎集團啟動的晨星計劃,華普億方導入的創業學院和創業系列課程……減少了大學生創業團隊的試錯成本,提高了項目的運營效率。而多年來高校積攢的校友錄也終于除了返校聚會外,也終于發揮其校友資源優勢,在創新創業中大展身手,出錢出力出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系創業團隊集合。
3.一部分校友成立了領投基金,開始集聚校友資源孵化和扶持創新項目。而作為西方主流的高校創投基金在中國一些頂級高校開始出現苗頭,開始嘗試成立自己的創投基金和校友捐贈基金,支持高校創業事業。
大學生創投市場是個獨特的項目投融市場,在與許多機構同行交流時,大家都對其充滿期待和情懷,但從創投的角度考量還總心懷遲疑,雖項目進行了升級,大學生創業項目得到了改善和優化,但在目前的創投市場,要想獲得資金的青睞尤其是獲得機構投資者的橄欖枝,還需要在投融資上多做系統的準備。
1.心理預期要降低到水平面以下,要做好融不到錢的準備。
不僅僅對大學生創業項目而言,今年上半年沒開張只觀望的投資機構不在少數(指沒有新投的項目),所以,當你的BP發遍了通訊錄和人際網絡上的投資人沒有收到積極反饋和回復時,你要有平常心,現在所有的新創項目都面臨如此的困境。而對大學生創業項目而言,要回轉身來,從自身獨具的融資渠道展開,比如共青團的創業貸款支持、YBC的貸款支持、高校和孵化器的房租、人力、技術等后臺支持、創業扶持計劃等。更要積極的對接校友網絡,將學長、學姐們劃撥到業務合作伙伴和天使投資目錄中來。
2.發揮天然優勢,互聯網嫁接轉型企業,強化自身造血和換血功能。
我接觸到一家起步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業團隊,他們一開始也是圍繞著高校市場的熱點展開,這兩年大熱的社交、電商、兼職、跑腿、分期都陸續在平臺上推過,基本都半路夭折,融資也非常不順,但卻鍛煉出了團隊強大的線上和線下的推廣能力。
在機緣巧合下,他們與一家正在苦覓轉型的福建茶商接觸上了,通過幾次業務合作,彼此都建立了信任和事業契合點,于是,兵合一處,成立了新的企業和品牌,組建了聯合創始人團隊,茶商老板投資和導入產業鏈資源(生產基地和連鎖茶莊),大學生團隊發揮特長(線上和線下運營),并入住了孵化器,而孵化器也結合他們的商業模式,導入了技術平臺和產品眾籌模式,實現了茶園實施監測、茶樹眾籌,打造了線上線下一體的帶有互聯網基因的創新公司,而后期三方也實現了共贏,孵化器擴張到哪,茶的品牌延伸到哪,獲得了機構的追捧。
還有些偏開發和技術類型的大學生項目將對轉型企業過程中的技術服務費用也轉換或互換對方股份,實現了自我造血和換血的功能,為后續項目持續運轉和對接資本贏得了空間和時間。
3.對接資本前的精心準備,而不是包裝。
高校里引進了創業導師確實給大學生創業團隊帶來了實效,規避了創業階段的許多問題。但同時也帶來另外一個頭疼問題,對于項目的過度包裝和矯枉過正。其實正如大學生的年齡一般,青春是最大的資本,可是經過專家的一系列涂脂抹粉和微整形,反而把最大的特色給抹掉了。畢竟有些擔任創業導師的老師和企業家都是教育和企業運營出身,沒有企業股權買賣和資本運營的經驗,經其輔導的項目在路演臺上,說不出的違和感和別扭。建議在推動項目對接資本時,多征詢一些有過投融資經歷和經驗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4.提升與資本對接的方法和策略。
在與去年跟進的一家大學生創業項目今年洽談估值時,因為我們跟了團隊一年,對團隊非常認可,但在估值方面始終無法繼續下去。創始人的理由也符合邏輯,去年沒有數據時,我們給他們的估值是300萬,他們因為有其他投資機構關注沒有和我們互動,后期只剩我們一家跟進,發展到現在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數據都不錯,我們給的估值還是300萬,所以,從情理和心理上他們團隊一直接受不了。我們機構的投資邏輯也很明確,項目確實不錯,但目前的創投環境和估值邏輯已與去年大為不同,創始團隊還在刻舟求劍,不關注整個創投環境的變幻,于是,交易進一步擱淺,幸虧上半年我們新投了一家,否則也會像很多投資機構一樣上半年顆粒無收。我們對此項目也沒有放棄,還在不斷的持續溝通,并通過我們的對接和引薦幫項目方對接了一些渠道資源,期望將來合適時機戰略攜手!
中國目前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60后、70后建立起來的商業世界,員工和目標消費群卻是80后和90后。移動互聯網和全球化給舊有的商業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顛覆,作為員工和消費者的主力已然只為心儀的事業和消費行為買單和點贊。可以期望的是未來的商業主流和模式重塑必然從目前大學生創新團隊中不斷涌現,成為未來商業潮流的引領者!加油!
因為從事風險投資筆者擔任了大量路演評審和盡調了一批大學生項目,同時,也受邀給一些高校創業學院分享投融資和資本運營的知識,筆者觀察到許多在讀大學生紛紛背上行囊踏上艱苦創業的征程,繼而發表了一篇《大學生創業的五項修煉》,收到了頗大反響,很多有此想法和已經踏上征程的大學生項目創始人與我紛紛分享他們的苦與樂。
在參加完今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啟動會后,對比2015年的高校創新創業氛圍,感覺再上臺階,現場與會的投資人幾乎能占1/3,而高教司領導也對本次大賽做了更清晰有力的定位“以賽促教改,以賽促創業”。
結合今年上半年接觸、輔導、盡調和跟進的一些大學生項目,分享一下高校大學生項目的創業和投融資情況。
從創業選項上來看,今年的大學生項目開始較之往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創業動機和創業項目更加理性和務實。
在2014—2015年接觸的大學生項目,跟風現象比較嚴重,估計也跟當時的創投圈浮躁氣氛有關,畢竟當時創投的主題是“流量”,而高校市場本身自帶消費和社群光環,所以,社會上大熱的社交、電商、分期、兼職、工具等應用在高校創業市場紛紛改頭換面,只是將里面的創業骨架換成了大學生聯合創始人團隊。后來爆表的幾個大學生項目獲得激進投資者的注資后更是讓這種風氣甚囂塵上。
這種大干快上直通車式的浮世繪,在就業形勢嚴峻和社會分層的雙重壓力下,給許多大學生造成一種人生最佳路徑選擇的美麗幻影:獨創或模仿社會上大熱的某款應用或海外風行的某種模式,吹響集結號,三五成群,開始開干,然后開啟光環模式,做DEMO——做BP——找投資人——注資擴張——再融資——上市——贏娶白富美——做投資人。這種開掛模式再加上媒體不斷爆出的從研究生到大學生到高中生都陸續獲得融資,估值上億,某些基金都紛紛成立大學生基金、某投資人專投大學生等。而COPY模式下的低門檻,更席卷了一批大學生創業者,其中偶爾泛起的幾朵資本助力的小浪花,也不時的給大學生創業群體不時的注入一劑腎上激素,也讓一批起點選擇小店、小生意起步的大學生們坐立難安、憤憤不平,進而怒而轉身紛紛加入移動互聯網創業浪潮中,期待自己成為泛起的浪花。
花無百日紅,尤其在商界江湖中,當2015年下半年,股災爆發,浮財幻滅,整個創投市場步入資本寒冬,直至今天愈發寒冷。
首當其沖的是沒有實現收支平衡和實現變現的項目,遭到投資機構的拋售、清盤和冷凍,而在這其中,大學生創業項目成為海上逃生時第一個拋掉的包袱,成了創業項目中首先泛起的泡沫,機構的彈藥基本都留存給商海博弈的創業老兵。而在今年上半年與合作機構交流新投資項目時,大家基本都捂緊了錢袋,至于新投的大學生項目更是寥寥無幾。
當然,在創投市場頗為嚴峻的今天,有的花經霜更美,還是看到一些優秀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涌現。只是這次,COPY模式已不是主流。筆者參加的幾次高校項目評審和郵箱中收到的大學生項目BP,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1.商業創意和模式不再抄襲熱點,開始發揮自身優勢,高校內部技術轉化。比如目前大熱的IP、網紅、直播等,大學生群體經常使用和消費,但收到這方面的創業項目很少。絕大多數項目終于開始將目光聚焦到了高校多年的存量資產——實驗室里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以前這塊領域是投資的雷區,畢竟知識產權的糾紛在沒有明確擁有主體時,矛盾頻頻爆發。而隨著高校深層次改革的深入,產學研用的倍速推進,大學生創業團隊,憑借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和天然信任,內部掘金成功。而作為行業門檻之一的技術優勢,也成為了吸引投資人的夜明珠。
2.創業資源和高校人脈網絡的逐步形成。作為無錢、無人脈、無資源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比社會摸爬滾打的創業老兵起步更加艱難。創始團隊在工商、稅務、人事、交際等后臺系統的運轉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造成了前臺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的空轉。而隨著高校自建或與外部機構聯合建立的創客空間、創業學院、創業導師庫的紛紛涌現,尤其是一些投資機構和教育結構也紛紛助力,比如中科招商構建的創業學院,九鼎集團啟動的晨星計劃,華普億方導入的創業學院和創業系列課程……減少了大學生創業團隊的試錯成本,提高了項目的運營效率。而多年來高校積攢的校友錄也終于除了返校聚會外,也終于發揮其校友資源優勢,在創新創業中大展身手,出錢出力出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系創業團隊集合。
3.一部分校友成立了領投基金,開始集聚校友資源孵化和扶持創新項目。而作為西方主流的高校創投基金在中國一些頂級高校開始出現苗頭,開始嘗試成立自己的創投基金和校友捐贈基金,支持高校創業事業。
大學生創投市場是個獨特的項目投融市場,在與許多機構同行交流時,大家都對其充滿期待和情懷,但從創投的角度考量還總心懷遲疑,雖項目進行了升級,大學生創業項目得到了改善和優化,但在目前的創投市場,要想獲得資金的青睞尤其是獲得機構投資者的橄欖枝,還需要在投融資上多做系統的準備。
1.心理預期要降低到水平面以下,要做好融不到錢的準備。
不僅僅對大學生創業項目而言,今年上半年沒開張只觀望的投資機構不在少數(指沒有新投的項目),所以,當你的BP發遍了通訊錄和人際網絡上的投資人沒有收到積極反饋和回復時,你要有平常心,現在所有的新創項目都面臨如此的困境。而對大學生創業項目而言,要回轉身來,從自身獨具的融資渠道展開,比如共青團的創業貸款支持、YBC的貸款支持、高校和孵化器的房租、人力、技術等后臺支持、創業扶持計劃等。更要積極的對接校友網絡,將學長、學姐們劃撥到業務合作伙伴和天使投資目錄中來。
2.發揮天然優勢,互聯網嫁接轉型企業,強化自身造血和換血功能。
我接觸到一家起步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業團隊,他們一開始也是圍繞著高校市場的熱點展開,這兩年大熱的社交、電商、兼職、跑腿、分期都陸續在平臺上推過,基本都半路夭折,融資也非常不順,但卻鍛煉出了團隊強大的線上和線下的推廣能力。
在機緣巧合下,他們與一家正在苦覓轉型的福建茶商接觸上了,通過幾次業務合作,彼此都建立了信任和事業契合點,于是,兵合一處,成立了新的企業和品牌,組建了聯合創始人團隊,茶商老板投資和導入產業鏈資源(生產基地和連鎖茶莊),大學生團隊發揮特長(線上和線下運營),并入住了孵化器,而孵化器也結合他們的商業模式,導入了技術平臺和產品眾籌模式,實現了茶園實施監測、茶樹眾籌,打造了線上線下一體的帶有互聯網基因的創新公司,而后期三方也實現了共贏,孵化器擴張到哪,茶的品牌延伸到哪,獲得了機構的追捧。
還有些偏開發和技術類型的大學生項目將對轉型企業過程中的技術服務費用也轉換或互換對方股份,實現了自我造血和換血的功能,為后續項目持續運轉和對接資本贏得了空間和時間。
3.對接資本前的精心準備,而不是包裝。
高校里引進了創業導師確實給大學生創業團隊帶來了實效,規避了創業階段的許多問題。但同時也帶來另外一個頭疼問題,對于項目的過度包裝和矯枉過正。其實正如大學生的年齡一般,青春是最大的資本,可是經過專家的一系列涂脂抹粉和微整形,反而把最大的特色給抹掉了。畢竟有些擔任創業導師的老師和企業家都是教育和企業運營出身,沒有企業股權買賣和資本運營的經驗,經其輔導的項目在路演臺上,說不出的違和感和別扭。建議在推動項目對接資本時,多征詢一些有過投融資經歷和經驗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4.提升與資本對接的方法和策略。
在與去年跟進的一家大學生創業項目今年洽談估值時,因為我們跟了團隊一年,對團隊非常認可,但在估值方面始終無法繼續下去。創始人的理由也符合邏輯,去年沒有數據時,我們給他們的估值是300萬,他們因為有其他投資機構關注沒有和我們互動,后期只剩我們一家跟進,發展到現在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數據都不錯,我們給的估值還是300萬,所以,從情理和心理上他們團隊一直接受不了。我們機構的投資邏輯也很明確,項目確實不錯,但目前的創投環境和估值邏輯已與去年大為不同,創始團隊還在刻舟求劍,不關注整個創投環境的變幻,于是,交易進一步擱淺,幸虧上半年我們新投了一家,否則也會像很多投資機構一樣上半年顆粒無收。我們對此項目也沒有放棄,還在不斷的持續溝通,并通過我們的對接和引薦幫項目方對接了一些渠道資源,期望將來合適時機戰略攜手!
中國目前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60后、70后建立起來的商業世界,員工和目標消費群卻是80后和90后。移動互聯網和全球化給舊有的商業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顛覆,作為員工和消費者的主力已然只為心儀的事業和消費行為買單和點贊。可以期望的是未來的商業主流和模式重塑必然從目前大學生創新團隊中不斷涌現,成為未來商業潮流的引領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