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被稱為“茶器之首”,自古就有“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說法,那么紫砂為什么會這么貴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紫砂行業分析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紫砂水深?聽聽一位紫砂從業者7000字的真實心聲
自從我走進紫砂行業以來,經歷的相關是非著實不少。至今,假手工假職稱、以次充好、真假混合、價格欺詐等等這樣那樣的問題,令我蒙羞!在此,我希冀盡自己最大努力,非系統地就事論事,表達一下自己對一些敏感問題的專業認識和意見,希望能為紫砂朋友們帶來一些細微的幫助。文章并非學術論著,不成體系,且因水平之限,一家之說,不可能全面周到,僅供大家參考而已。
一
礦脈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問題
有關紫砂泥礦質屬性的介紹,以往的某些書刊曾作過一些比較專業的描述。然而,有關紫砂泥礦的實況、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種命名等問題,幾乎語焉不詳。
那些礦脈的介紹,其實也只有個別機構作過真正的勘測分析而有過第一手資料,大家所見到的這家那家的介紹,多數是互相抄襲和借用,有的已經誤傳甚至添油加醋而導致局面混亂,試問市場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別這些內容的真偽呢?
本人有幸,祖上為窯戶,老家就住在黃龍山四號井的前面,小時候也經常到挖泥的井邊去玩。自從走進紫砂陶以后,更是三天兩天跑到進口去仔細觀察,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這對我后來研究和配煉紫砂泥是很有幫助的。
宜興黃龍山原礦
關于泥料的配比,也應該算是比較專業的話題,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說,更多的人或許是無從可說,因為90%以上的壺工是買成品泥使用,不涉及這方面的課題。寫相關文章的大多數先生們,又很少親身從業。對于眾多玩家而言,想了解些什么,當然是沒有選擇,只能看看書上現成的介紹。
遺憾的是,大多數書中所介紹的礦源故事,只能給玩家帶來朦朧的幻想,并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指導;而書中沒有涉及的材質結構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識,卻可以幫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導正確選擇和使用;面對實物去尋找一些較有意義的內容,領略紫砂陶藝的美學意蘊。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這個名稱,但究竟何為“清水泥”?我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認知。
十幾年以前,丁蜀鎮的五個紫砂廠,各有自己的泥料車間,這個負責工廠所需的各種成品泥的加工場所,一般來說有五至八個品種。
而大多數品種的配置,都需要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礦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練成,為了理想的顏色效果,多半還要摻入一些磨得很細的金屬氧化物,并且每種泥料里都必須加入0.2-0.3%的碳酸鋇細粉,以轉化對制坯不利的游離硫酸鹽。
只有那些用同一種礦料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砂,才叫做“清水泥”。按理說這種清水泥是屬于真正的純天然純礦泥料,直接做壺豈不更好?
宜興紫砂原礦
然而,由于其色澤偏淡、偏黃,遠沒有添加色素的賣相好,所以,只有少數人還在用清水泥做壺,也只有少數行家才喜歡真正的清水泥作品。所以,市場上許多說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壺,其實實在賣概念,其真實性可想而知。
有關添加化工料的話題,是近年來市場上的議論焦點之一。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析:
1
有史可查
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屬色素,并不是近幾十年的事情,祖輩們在清中期后就有可能已經使用氧化鐵、氧化鈷等化工色料。根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朋友收到的部分特殊顏色的老茶壺,便可以推測到其歷史的事實。
而民國以來,色料的使用就更加品普遍。原先紫砂廠叫習慣了的“拼紫”泥,實際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
至于有些經銷商在無法向可人解釋清楚的情況下,給予那些“一根筋”的買家一些精神安慰,倒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
今天市場上大部分紫砂壺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經添加了這樣、那樣的金屬氧化物!為什么市場上的素菜、水果都是用過農藥化肥的才好賣?不用味精的飯店恐怕要關門!那是因為人性有弱點,思維有誤區,而謊言有時卻偏偏是最廉價、最有效的安慰劑。
2
有據可依
在紫砂陶土中確有一些化學性質活潑的無機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銅、氧化鉛等。
原因是這些金屬氧化物性質“軟”,在水中很容易析出游離離子,何況茶水中有許多酸性物質呢?
事實是市場上可能會有添加了那些活潑氧化物的泥料所制作的茶壺,但畢竟還是少數。當然,這個也不是外行能看得出的,因此,不懂就不要裝懂!以免添亂。
而那些為“好看”而制作的壺,為了某種色調效果,雖然添加了一些不能使用的東西,但基本上這些壺沒有人用來泡茶,也就大可不必太計較了。
至于有人傳謠在紫砂陶土中添加玻璃水的說法,那是他們不太懂得陶瓷生產了。玻璃水又稱水玻璃,化學名稱叫做硅酸鈉,是增加泥漿流動性的一種介質,只有注漿成型的泥漿里和外表噴漿時才用得到。
如果加入紫砂土,能增加其粘性和游走性,而且會使表面起“面頭”而無法修光,根本不能用正常的制作工藝來做成茶壺了。因此,加水玻璃來增亮茶壺的說法,純熟無稽之談!
3
有法可循
為了追求色澤效果,在泥料里添加一些必要的、性質穩定的氧化色素后,一定要將所制茶壺的結晶度燒足、燒透,否則,制備色素過程中所殘留的一些沒有完全反應的金屬離子,還是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鞣酸和某些生物堿的茶水結合而被喝進人體,這無疑是對人體有害的。(問題是,某些需要色彩表現的茶壺,往往是不允許燒足溫度,否則就顏色達不到艷麗的要求。因此,只要不去挑選花花綠綠或者半生不熟的茶壺使用,也就不需要去考慮和擔心紫砂茶壺有沒有毒害這樣的問題。)。
另外,在配制泥料時所加入的碳酸鋇(除霉劑),雖然是微量,要是沒有經過足夠的溫度燒結,萬一在茶水作用下產生游離鋇,所導致的結果倒是比較嚴重的。
因此,壺體的燒結程度最最關鍵。而事實上,吃足窯火的紫砂茶壺才能算是好壺,(紫砂陶的常規燒成是氧化或者中性),盡管燒透后會出現一些鐵質疵點,這確實天然好礦源所難免的,而燒足的壺使用后產生的效果也會顯得特別美好。
清代的大亨壺真正是好!他的壺方方面面都十分講究,火候也燒得很透,且大部分都有點“過火”,而這又偏偏是大亨壺的一大特點!應該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二
紫砂陶土的幾種常規組成及礦料品種名稱
按傳統要求配制的幾種泥料分別是:紫泥、紅泥、緞泥、墨綠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謂的五色土。
最早、最正宗的這些礦藏都是來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黃龍山)底下的夾層中間,以多夾層塊狀形式存在。
黃龍山是一座不大的黃石山,因開采建筑用礦石,現在已經把黃石開光而沒有了山坡(西鄰的青龍山也因開采青石而早已炸平)。
來自宜興:生活品味,品味生活
蘊藏在黃龍山底下的紫砂泥礦藏較深,開采時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層一層往下挖。四號井的開采情況是從上往下依次為假土(雜亂的廢料)→夾泥(紫褐色較硬較雜的礦塊)→紫泥(較純凈紫紅色,規定用來配紫砂泥的部分)→綠泥(即所謂的本山綠泥)或烏泥(質地最硬的烏黑色泥塊),但有些地段的分層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這就導致各個時期的泥質會有些不同。
這些泥在采挖時,全部是用鐵軌小車用電機拉出井口進行選揀分堆,各種塊泥的顏色、質地和性狀并不完全一樣,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宜興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較繁榮昌盛,總共有二十多個隸屬廠家。
開采丁蜀鎮附近所有陶瓷礦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屬的原料總廠負責進行,然后再根據各廠的生產需要而給予配送。
而原料總廠所產泥土的90%以上是供應給紫砂廠以外的單位。除從黃龍山礦出產的大部分紫泥和綠泥,以及他處三四種配紅泥的料是送給紫砂廠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礦料則全部是供應給陶瓷公司的二十來個制陶廠家,這些單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廠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夾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質。當初根本不用它來做茶壺,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來紫砂市場火暴,原材料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把本來不是做壺的料也拿來配成壺料使用,那也是出于無奈)。
當然,夾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壺,它只是比紫泥硬雜一點,顏色深一點,晶相質少一點而已,紫泥一旦緊張了,它就必然成為了紫砂產品的主要原料。
現在許多書里說的“甲泥”實際是把“夾”泥誤寫、誤傳、誤抄的結果,丁蜀鎮附近的礦土似乎不應該有甲乙丙丁之分,盡管有些想象豐富的文人把它說成是因其“身如鐵甲”而釋之,但要說顏色和硬度,烏泥倒更像“鐵甲”……
這個問題,我曾見到一位行家在他寫的書里有提到過。但更多的人從來是人云亦云,抄來抄去。估計要不要真正弄清楚也許并不重要,不過,既然要讓大家知道點什么,還是應該盡量給出個究竟才對吧。
其實一個人要對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復對比總結的過程,要是能夠比較完整地寫出相關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
比如鄉下一位老壺公,做壺幾十年,施工精到技巧嫻熟,可他用的料從來就是買成品泥,然后只需在家做坯就是,用不著自己去弄懂礦源、研究配方、煉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說出個紫砂陶土的一二三來,這不是在為難他么?
然而,為了應對一些客人的提問,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書、背書,管他對錯,原文照搬,反正沒有標準,只要讓一般人聽來已經很“內行”就行了,更何況謬誤傳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似乎這樣他就變得更完美了……(可笑)。
事實上,要真正認識紫砂陶土,光憑看書聽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興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礦點就有四五處,而可用來調配成各種可以做茶壺的替代泥礦卻有十幾處,如果沒有下工夫認真地逐一考察采集;如果沒有將所采集的各種生泥進行研究配試,怎么有可能獲取這些實質性的第一手專業資料呢?
因此,流傳的不少有關紫砂泥這樣或那樣的說法大多并不真實,而是為了推廣產品而虛構編織出來的“工具”和“法寶”。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個統稱,就紫色泥來說就有好幾個品種,需要根據其粘性、純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區分。
現在炒得比較熱的“底皂青”清水泥,以前好象沒有這個名稱,按照這種質地,在十五年前來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優質的嫩紫泥來,底皂青的性質卻要硬一些雜一些,遠沒有那么純凈。
底槽青
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槽青這類的礦料相拼配而成,這樣的泥料無論從粘性、級比、塑性和質感層次等方面來看都更加優越。隨著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也就越來越無法講究,更何況那種很好的嫩紫泥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這樣一來,底槽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種之一。當然,不管何種紫色泥礦料,都是可以單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近年來新挖出來使用的幾種如“紅皮龍”、“降坡泥”等紫泥,在過去都是棄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淺層夾雜泥。不過,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紅茶,還是宜興紫砂最配哦
再談談另外的幾種泥料:
①緞泥:在我們看到的古舊紫砂壺中,有色澤深淺不一的好多種米黃色緞泥,顏色有偏黃一點的,有偏紅一點的,有偏青一點的,也有偏灰一點的,所蘊含的顆粒也有好幾種目數。事實上,近代正統的緞泥是由黃龍山綠泥摻入少量紫泥而配成的,比較標準的配比是85:15,改變它們的配比就能導致其最終色澤效果的改變。
有資料上說丁蜀鎮有個“團山礦”,那里開采出來的泥就是緞泥。然而,自從我開始研究紫砂泥以來,卻并沒有見到過那個“團山”,也沒有“團山礦”,我想,那個“團山礦”也許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
由于本山礦藏的泥土是相互間夾存在,所以開挖出來常常有些夾雜。早期的緞泥也是因出礦就已經有綠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沒有嚴格標準,導致其色澤必然無法一致。再則,綠泥和紫泥一樣,有也顏色深淺和質地軟硬之分。
因此,現代的緞泥是屬于調配泥,不是由某礦開出來的單一品種泥料。根據綠泥破碎的方法,過篩目數的大小,就決定了其含砂的數量和顆粒級比。由于緞泥的含鐵量低而含鈦量相對高些,因此緞泥的燒結溫度比其他幾種紫砂泥要高,老一點的礦料所配成的緞泥甚至要經1200℃的溫度才能燒透。
②墨綠泥:它是由單一綠泥(也可加入少量紫泥)添加氧化鈷、氧化鉻綠等配制而成的一個品種。
不加色素的任何一種礦料,都不可能燒成深綠色。民國期間的有一批綠泥,聽說是在本山綠泥里同時加入了鈷礦原料和鉻綠色素而煉成的,雖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鈷,但和加氧化鈷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鈷礦比氧化鈷成分復雜。
所致最終發色有別于添加氧化鈷而形成了一種特殊色調的‘民國綠’。鈷礦加入紫泥中使其發蘭發紫,也和加氧化鈷大致一樣的結果。
同樣,錳礦也可用來加進清水泥而使其發紫。至于安全性,應該說添加已經反應提煉而成的穩定氧化物更為合適。
③黑料:有二種選料配方。一是用紫泥作為基料,二是用綠泥或白夾泥作為基料,添加鉻、鐵、錳、鈷的氧化色素調配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已經合成的黑色素來配制。
用紫泥所配的黑料最終是黑中帶點紫紅,這是因為紫泥含鐵量高的原因所致。而用綠泥或白夾泥所配黑料的結果是黑中帶些青藍色。
二種雖都是黑泥,但結果卻有些差異,有人喜歡偏暖一些的紫黑色,有人卻也喜歡冷俊的青黑。不加氧化色素是不可能配出黑色泥料的。山東黑陶的黑其實是燃料碳素滲入的結果,故溫度不能燒高,否則就褪色,因其原材料基本是接近白色的。
④紅泥:是由小紅泥(黃色泥性塊狀)加大紅泥(砂性硬塊狀)配成的泥料(其中小紅泥為基料,大紅泥為骨架),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熱烈,鮮艷的顏色,分普通紅泥和朱泥二類。更具體地講,朱泥是精細的紅泥。
明清時期,朱泥一直是制作小品壺的最佳材料。鮮艷欲滴的朱泥小品始終倍受玩壺品茗之土的青睞。
朱泥中的梨皮砂效果,即是根據設計要求調配進的目數較小的大紅泥顆粒。由于小紅泥細膩滋潤,含鐵量高,耐溫低,燒結后的密度和玻化程度都高,吸水率又低,是質地最精致的紫砂泥品種。
除此之外,由于各種紫砂泥之間都可以隨意混合而變為另一種色調的成料。因此,紫砂泥顏色的品種,實際遠不止五種。
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選用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原料進行混煉,配制出意想需要的泥色。但不管如何調配,總只能局限在“五色”的范圍以內。
至于有些“聰明人”把本來不屬于紫砂的許多雜泥,拿來依賴化工色素調出的這樣那樣的泥,實際已經不屬于傳統概念之中的紫砂泥。
這種泥做成的茶壺,普通消費者當然是很難辨別,但把市場弄得這么大,全部要用真正本地黃龍山中的泥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這也是形勢的需要,市場的需要。
三
紫砂泥品種的命名
幾百年以來,紫砂陶土品種的名稱并沒有標準的譜考,從來是以其自然色調的直觀屬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顏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產品的原料,而燒出來呈現紅顏色的就叫做紅泥,其他還有墨綠泥、青泥、青灰泥、紫紅泥、彩綠泥等等都是這樣稱呼的。從表面質感來看,含顆粒細一些的叫做細砂泥,顆粒大一點的叫粗砂泥。
紫泥杯
其中,惟獨作為黃色調的緞泥沒有叫黃泥,可能是叫黃泥很難與山田里的黃色泥土相區別,又因為其色調極似綢絹緞的黃顏色,故而命之謂緞泥……(本人的觀點而已)。而綠泥與紫泥的配比比例決定其最終的色相。
由于純正本山綠泥越來越少,那些與綠泥接近的幾種淡色調礦塊,就都將作為配制緞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現了含鐵質顆粒多的芝麻緞泥、灰緞泥等。然而,市場上的模仿緞泥也都有這些顏色。
在類似綠泥等淡色系礦料中加入小紅泥之類的混合粘土,能呈現出黃加紅的金黃色品種,即所謂的“全黃緞”。
但無論如何,沒有標準純正的綠泥砂粒存在的“緞泥”,是不具備傳統緞泥所應有的層次效果和質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謂好泥料的相關基礎知識,才能作出最終正確的判斷。如果沒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復接觸對比,光靠看“書”或聽故事,是遠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內行玩家!
因此,面對狂熱的市場和眼花繚亂的“壺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題,大多數人必然是難以答解,且又沒有可信的部門和機構來依賴,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譽,再根據主觀喜好,包括顏色、質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價比等來作為依據,否則,就當作一種樂趣,認真地學一學再玩吧。
四
紫砂泥的好壞與真假
紫砂泥料的好壞,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取決于礦源的品質。其次,加工、配方、練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更細一點考慮,制作作品的工藝,施工的功力及燒成的條件等,也都會影響到材料的最終表現結果。
前面我已講了有關礦源及配制的大概過程,不過,一般玩家因為沒有感性認知,還是無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壞。我想,大家可以用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比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我們可以把幾種相似的作品,從色澤的自然性、顆粒的豐富性、質感的柔和性、結構的致密性等方面進行對比;使用前和使用后進行對比……,總之,鑒別真假好壞的最根本要點,還是在于其可欣賞范圍的內涵和機理質感。
至于表面的亮度和敲擊聲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絕對的標準。有的壺很亮但卻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壺敲起來很響卻不一定是好料。
這些,都是要進行綜合全面地評判,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此外,不同色調的泥料,對于所因該表現的具體造型,也是需要考慮和講究的。
比如,活潑圓潤的款形比較適合用紅泥來做;渾厚凝重的形態比較適合用紫泥來做;而端莊方正的造型則適合于更深顏色的表現。
一般來說,簡潔是一個基本原則,越簡潔的形制卻越是難做好。而越是自然簡單的色調,留給玩家品味的空間就越大。
紫砂這個行業要完蛋了!
引言:紫砂被稱為“茶器之首”,自古就有“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說法,那么紫砂為什么會這么貴的呢?
01 始作俑者:來自臺灣的貴賓
1979年,香港商人兼紫砂收藏家羅桂祥來到宜興唯一生產紫砂陶的專業工廠——宜興工藝廠,要求訂制廠里20位名藝人最拿手的紫砂壺,這批作品共200多件,于2年后全部完成。
戴相明(左)、羅桂祥(中)與顧景舟(右)合影
1981年,羅桂祥攜這批現代紫砂精品參加香港舉辦的亞洲藝術節,以“宜興紫砂陶”為題展出,并邀請社會名流,與宜興紫砂名藝人就宜興紫砂陶進行研討。展覽會獲得巨大成功,并由此在港臺東南亞掀起一股紫砂壺收藏熱潮。
紫砂壺的收藏市場始于上世紀80年代,大量僑民移居東南亞和臺灣,在當地刮起了一陣紫砂熱。
時間來到90年代,兩岸貿易日益緊密,大量臺灣同胞涌入中國,這時臺灣同胞開始替代香港人成為宜興紫砂壺的又一價格推手,在1993年的時候,萬元戶在中國都是稀罕事的時候,幾萬一把的紫砂壺倒一點都不稀奇了!
02 中國夢:國內經濟大躍進
進入21世紀,臺灣及東南亞經濟衰退,紫砂卻沒顯露疲態,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勢,國內紫砂玩家數量呈幾何倍增漲,在幾年的蓄勢后,2007年,紫砂熱潮開始席卷內地,紫砂壺已經成為國內高凈值人群談論最多的收藏門類之一,2008年中國嘉德在秋拍中開辟了第一場紫砂壺專場拍賣。
03 紫砂泰斗:顧景舟成神
顧景舟是當代紫砂七老之一,80年代頗受東南亞收藏者推崇。
2010年,顧景舟制、吳湖帆題書畫的一把“相明石瓢壺”拍出了1232萬元的高價,也是從這時候起,伴隨著一股“顧景舟熱”,國內資本市場掀起了對中國傳統紫砂壺的狂熱追逐。
雖然紫砂市場也受經濟、政策等影響出現波動,但顧景舟的作品一直是拍賣市場的硬通貨,且每一次都能提振紫砂市場。
紫砂行業和資本一起創造了這位紫砂之神,為紫砂的火爆添了一把大火。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紫砂完成了商品-工藝品-藏品的三段轉身,紫砂市場的火爆,又使更多的藝術家跨界紫砂,紫砂最終完成了藝術的升華,“壺隨字貴,字依壺傳”。
那么,紫砂這么貴有道理嗎?
紫砂壺起源于宋代,明中葉期開始走入人們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紫砂壺不再是文人雅士、達觀貴人的私藏,普羅大眾也可以挑選一把屬于自己的紫砂壺。所以紫砂壺這么貴,還是有道理的,但大多數還是沒道理的。
藝術品還是商品?
眾所周知,紫砂不同于其它商品,她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兩個相悖又統一的屬性。藝術是稀缺資源,而像制作紫砂這種工藝美術品的師傅,能被稱為大師,在每個時代都是鳳毛麟角。
大師是歷史形成的,并不是冊封。只有時大彬、徐友泉、陳鳴遠、邵大亨、黃玉麟、俞國良、馮桂林、顧景舟這樣的紫砂大家,才能被譽為紫砂大師。他們的作品再怎么貴都有其道理。
而現在市面上,更多的商家會強調紫砂的藝術性,不管作品好不好,先說自己是藝術家,忽悠一個是一個,這樣的紫砂貴的有道理嗎?
紫砂行業亂象叢生
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兒都有。當被資本裹挾的時候,回報資本的唯一方法就是利潤。前幾十年,紫砂是最賺錢的工藝行業,大家其它行業的人才涌入紫砂,雖然讓紫砂行業百家齊放,也給紫砂帶來了巨大危機。
在高端紫砂行業,充斥著“代工壺”,名家、大師的紫砂壺貴,但一個大師能做的壺有限,滿足不了那么多藏家的需要,讓其它活好的工手制作,敲上大師的章,當作大師的作品出售,這種行為簡直是對紫砂、對大師、對藏家的侮辱,他們毀了一個行業!
△淘寶宣傳資料
在低端紫砂行業,對,說的就是那些在淘寶,搜“紫砂”,出現的幾十,幾百的紫砂壺,機車、灌漿比比皆是,這些壺簡直就不能被稱作紫砂,工藝上的差異,把紫砂的優點遺失殆盡,然而這類壺,卻供不應求,有點滑天下之大稽。
紫砂這個畸形行業,現在像一頭巨獸,在這里吞噬著藝術、道德、尊嚴以及金錢。在如此迷茫的年代里,紫砂最后又將何去何從?
宜興紫砂何去何從?
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而紫砂行業也走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如果紫砂行業還躊躇不前,那么等待中國紫砂的是完蛋!
價格體系要完蛋
這個市場最終將走向理性。同樣職稱的工藝師,同樣級別的大師,作品的價格會出現分化,該高的高,該低的低,一切按作品說話。低端壺會有些市場。但大多數買家會尋找一把性價比高的實用紫砂壺。
職稱體系要完蛋
當今,職稱體系已經顯露出了自己不可挽回的弊端,代工壺的泛濫其根本原因就是源自職稱體系。現在中高級職稱約有1000人,但其中叫上名的又有幾個?今后,壺的價值要回歸壺上,好壺才值好價。
生產體系要完蛋
雖然現在紫砂界有“利永”這種明星企業存在,但更多的還是以“家庭作坊”的生產模式存在,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紫砂產業的發揮。紫砂是工藝品也是商品,就像以前需要神化顧景舟來推廣紫砂一樣,現在也需要這樣一個明星品牌存在,來完成紫砂品牌化的使命。
銷售體系要完蛋
紫砂“自產自銷”的模式并不能帶動行業進步,而會由于山頭林立,難于監管,使行業更趨于混亂。
大家覺得現在的紫砂行情和以后的走勢發展會怎樣好嗎?
如果你是紫砂行業的從業者,對行業有整體的宏觀審視和思考是非常好的事情。我有短暫的行業從業經歷,把我的思考分享給你。
紫砂行業滿打滿算六百年,經歷了從手作茶器升華成藝術品的過程,成為藝術品的時間并不久,如果以陳鴻壽作為里程碑來看,也就二百多年不到三百年時間,之后行業的起伏更多是國家動蕩和政治民生變化引起的蝴蝶效應。建國之后港臺華人先知先覺的認可紫砂文化,推動了行業價值和價格雙起飛,八十年代,國家制定的工藝師評審體系,成為紫砂文化從業者資歷的金字塔和行業的權威背書,然后整個藝術品被先富起來的人們寵幸,價格反復起飛,一下子又變成了投資品。講到這里基本你也看出來了,紫砂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從茶器到工藝品到藝術品到投資品,被快速賦予了各種可能性,讓從業者賺到了大大小小的錢,可是紫砂也逃不過事物發展的規律,從多維度的繁榮到全面過剩,行業紅利消失殆盡,想容易賺錢已然不再容易,這就是現在的局面。如果想在行業里賺錢,心態首先要調整,要花心思,有耐性了。至于市場你選定那個方向,都有不同的玩法,我就不太監心思的把各種可能性都一一詳表了。前路漫漫,君當上下求索,祝好!
紫砂行業分析相關文章:
★ 最完整的品牌策劃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