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弄錯自己應處的位置,很常見。但是這種不經意的小差錯,有時會讓舉座不歡。所以我們要了解相關的禮儀知識。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中國傳統禮儀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中國傳統禮儀的歷史介紹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里的“禮”包含了禮制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現代文明社會的“禮”很多都是從傳統社會中傳承發展而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五大傳統禮儀:
一、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二、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沿用至今的拱手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
拱手禮:用于一般性的打招呼。即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作輯禮
揖讓: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等也常行作揖禮。
即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
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三、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有一定之規,盲目坐錯席位,視為失禮行為。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四、飲食之禮——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
五、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于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
誕生禮: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自然隆重熱鬧。
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冠笄之禮: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
加冠禮:男子20歲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會事務的資格。
加冠禮
綰發加笄禮:女子15歲行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
綰發加笄禮
婚嫁: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親迎禮
拜堂禮
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
生日慶生禮:親友送壽禮致賀。
喪禮: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敬人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
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中國傳統禮儀規范標準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定公十年》注疏。漢服和漢民族傳統禮儀歷來是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本文依據華夏禮樂文化及相關典籍,并參考寫實古畫、道教禮儀和儒家禮儀等,制定常用漢禮標準如下:僅供參考。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①立容(男女通用):身體肅立,下叉手或袖手,目視前方,從容優雅;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隔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于藝術上的考慮,古代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鑒于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行容
②男:身體肅立,叉手(禮儀場合)或袖手,目視前方,步伐從容,莊重大方;
③女:身體肅立,叉手(禮儀場合)或袖手,目視前方,步伐較小,步履莊重;
三、跪容
①跪立(一般為跪、正坐起身時的準備姿勢):
男:取跪姿,雙膝著地分開與肩同寬,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視前方;女:取跪姿,雙膝著地并攏或略窄于肩,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視前方;
②跪坐(一般為拜禮時的姿勢):
男:取跪姿,雙膝著地分開與肩同寬,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著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兩膝上,目視前方;女:取跪姿,雙膝著地并攏與頭同在一線,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著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相搭合放于兩膝上,目視前方;
四、坐容(包括經坐)
上身(腰以上)直立,叉手袖手或手合搭放于身體膝上,目視前方,如為經坐,則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腳后跟上;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于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于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五、揖禮
(一)男子揖禮:拱手當心外推以作揖。王見諸侯的作揖禮式。《周禮?秋官?司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內外也。”鄭玄注:“時揖,平推手也。”
①長揖:肅立叉手,俯身;拱手立掌高舉前推,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手至踝而上,是謂“長揖至地”(酈生之長揖是謂替代對劉邦的跪拜之禮)。
②天揖(或曰高揖,深揖)揖禮手位于額頭高者,為標準揖禮,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身體肅立叉手,雙手合抱掌側立于胸,男士左手在上,手心向內,指不出拳鋒,俯身前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90度,起身時回手至胸,然后拱手而立或叉手。
③時揖(揖禮手位于平者,又叫:推手):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漢服或便裝均可。
身體肅立叉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45度,起身,同時自然叉手或袖手。
六、拱手禮,同輩日常見面
拱手是謂沓手也。一般當胸拱手,手心向下(內相對),手不前伸。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腳與肩同寬,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兩次是常禮,一般不躬身;大禮是抱掌靠于胸前,同時鞠躬45度,重禮是鞠躬90度。
拱手禮可以視距離遠近皆用,手可抬高遙祝,寧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七、女子叉手禮、萬福禮
①女子叉手禮:用于日常行禮。
身體肅立,雙手疊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內,一般欠身約20度、女子福禮(又叫:萬福禮或道萬福):用于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
身體肅立,兩手相疊扣,右手在上,放于胸腹前,左腳后退至右腳后,前蹲微屈膝,微俯身約20度。
②男女坐時欠身禮(包括正坐)(男女通用)(飲茶禮):一般用于還禮時。
端坐,叉手或手自然垂疊放于膝,舉拱手禮微欠身約20度。
③奉茶、受茶、還茶禮:奉茶者雙手執奉茶盤或茶盞,上舉齊眉,同時微俯首,一般微欠身(約20度);受茶者雙手接茶盞,口稱謝,微欠身(約20度),如奉茶者將茶盞、茶盤置于幾案上,則受茶者行欠身禮;還茶禮如受茶,接盞變為還遞盞。
八、拜禮
①男子跪拜禮
1、男子稽首禮:最隆重的跪拜禮,屬于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神、拜廟之禮。
叉手肅立,兩腳分開呈外開步為之四平八穩,右腿退后一步成箭步,為之禮讓,同時雙膝同時箭步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先揖禮手與心平,手心向內,左手在外,俯身,頭部輕觸手稍作停留,舉首,再手下于膝前,至地疊放,左手在上,俯身,頭伏于手后邊地上,停留片刻(約三秒),直身跪坐,揖禮手位于胸,跪立;起立時尚左腳,提起前衣襟,兩手合按左膝,雙膝同時離地,起立。
2、男子頓首禮: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禮。行禮方法與稽首禮同,只是俯身引頭至地就立即抬起,不作停留。
3、男子空首禮:用于尊者對卑者的答拜禮。行禮方法與稽首禮同;俯身后,手先著地,后頭部輕觸手稍作停留,直身跪坐,其他等同稽首禮,起立。
②女子拜禮(女子正拜:肅拜):用于正式禮儀場合的跪拜禮。兩腳開立同肩或并攏肅立,叉手于腰際正前,退左腳箭步蹲時雙膝同時跪下,兩膝相并,跪坐,右手壓左手,先揖禮,再額手,后下手至于至地,頭微俯,欠身約30度,稍停留(約三秒),直身,跪坐,揖禮,收手、叉手于腰際正前,跪立,雙膝箭步蹲同時離地,起立。
中華傳統文明禮儀之標準借鑒--作揖拱手跪拜叉手萬福!
九、綜合禮儀
1、再拜:
①男子再拜:一次天揖一一次稽首或頓首→一次天揖。具體行禮方法:又手肅立,兩腳開立,行天揖禮,手不放下,仍疊抱立當胸,箭步蹲雙膝同時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先揖禮,再手下于膝前,至地疊放,手心向下,左手在上,俯身,頭部輕觸手后邊地上,稍作停留(約三秒),直身跪坐,箭步蹲雙膝同時離地,起立,再行天揖禮一次,恢復立容,禮畢。
②女子再拜:一次揖禮一一次肅拜→一次揖禮。
2、一禮三拜
①男子:一次天揖→三次空首(中間直身揖禮不起立)一一次天揖。
②女子:一次揖禮一三次肅拜(中間直身揖禮不起立)一一次揖禮。3、三禮九拜:最隆重的拜禮。用于祭祀、冠禮、婚禮等重大禮儀場合。行禮方法:重復三次“一禮三拜”。
③、其他禮儀:太極抱又曰為叉手,雙手疊抱(相疊)于腰際肚臍前,手心向內,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手在袖內。
④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后手放下。
⑤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⑥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⑦頷首致意。
⑧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后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后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⑨一般拜禮(用于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后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⑩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于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8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9用于雅坐時。3到7,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十、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后,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現在建筑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中國傳統禮儀——折腰禮
折腰是見面時弓身彎腰之禮,以表示對對方的恭敬。晉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吏告當柬帶迎謁,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晉書·陶潛傳》) 后演變為屈身事人稱折腰。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詩《官定后戲贈》: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
《歧路燈》第二回寫譚孝移從祖籍丹徒修譜回來,街坊鄰舍、親朋好友紛紛來送盒酒為之接風洗塵,譚孝移看到婁紹、孔述經等五位摯友送來拜盒,便立即分付小廝到街上望著,另行接待。說:“五位爺到時,不必走前門,即邀到后書房內。可以從東坍同過來,我在后門等候。”不多一時,果見五位客從胡同過來, “譚孝移躬身前迎,五位遜讓進門。到軒上,賓主敘禮坐下,獻茶畢,孝移躬身致謝道:‘諸長兄空來一望,已足銘感,何必賜貺!”
《萬花樓》第二十八回“報恩寺得遇高僧”,寫狄青到了報恩寺內廂,“就有一位老和尚下階相迎”,“狄青見他前來迎接,想他定是有德行高僧,不敢怠慢,先打了一躬。那和尚只兩手略略一拱”。“狄青一想,本官深深打躬,這和尚只拱手而答,必然是個大來頭的和尚了。”
《水滸傳》第八回“林沖棒打洪教頭”,寫林沖待人以禮。柴進正陪林沖吃酒,教師洪教頭來到,“林沖尋思道:‘莊客稱他做教師,必是大宮人的師父。’急急躬身唱諾道:‘林沖謹參。’那人全不睬著,也不還禮。”第四十六回寫杜興到祝家莊送信,被祝氏三兄弟斥罵一頓,杜興忍耐著,又“躬身稟道”:“東人有書拜上。”
《西湖佳話》中“西泠韻跡”,寫名妓蘇小小雖流落風塵,但并不自輕自賤,對權貴不阿諛奉承,不卑不亢,不屈身事人,拜見時也不用頓首之禮,僅折腰而已。上江觀察使孟浪“自詩當道官”,三次令吏卒呼喚蘇小小,蘇小小愛理不理,勉強去侍候, “不慌不忙,走到面前,也不屈膝,但深深一拜道:‘賤妾蘇小小,愿相公萬福。’孟觀察此時心已軟了,說不出硬話來。”
上一篇:端午節基本禮儀知識
下一篇:中國傳統基本禮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