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最初的機電五金一條街到如今的海口歷史文化名街,擁有幾百年歷史的海口騎樓老街發生了滄桑巨變。作為海口城市的歷史文化名片,騎樓老街在現代都市中煥發著別樣的風采。10月16日起,海南旅游文化官微推出【海口騎樓老街】系列文章,帶你一起探尋海口騎樓老街的文化、美食、娛樂及周邊看點,一覽老街風采。觸摸老巷古墻,尋覓騎樓老街舊址新館,今日推出景點篇。
景點篇
海口騎樓老街可以說得上是這座城市最具藝術性的建筑旅游景點,盡管已有幾百年歷史,徜徉其中,仍能感受到街邊建筑濃厚的南洋風情。來到海口騎樓老街,打卡那些訴說昔日故事的舊址,找尋展示椰城新貌的新館,是這個迷人街巷的另一種解鎖方式。
↑騎樓老街核心區導覽圖。
海口大廈
海口大廈又稱“五層樓”,于1935年建成,在60年代華僑大廈建起來之前,一直是海口最高的大樓。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經營過大劇院、舞廳等。
“五層樓”在當時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它也見證了廣大華僑用汗水和智慧在騎樓老街創造出的商業傳奇。
西天廟
西天廟作為海口市為數不多的完好保存至今的清代古建筑,是百姓為紀念王佐(古代海南四大才子之一)而建,為傳統三進中式建筑,其門口牌樓上“西天廟”幾個大字據說是清代海南唯一探花張岳崧所題。
室內畫棟雕梁工藝精致,有成套的木刻和故事繪畫,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海口騎樓老街導游詞,是海南省保存至今的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物。
鐘樓
上海555牌大鐘每隔30分鐘報時一次,電子音樂清晰、宏亮、悠揚……仿佛走進熱鬧繁華的昔日大上海一般,位于海口市長提路的鐘樓,臨海甸河而建,被列為海口八景之一。
鐘樓最早是為適應對外通商而建立,重建后已成為海口最重要的標志性與象征性建筑物之一。現在的鐘樓高五層,墻體用紅磚砌筑,白石灰勾縫,在鐘樓附近沿著河邊散散步吹吹風,實屬愜意!
天后宮
中山路天后宮也叫天妃廟,建于元代,是海南最早的天后宮,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承載著海口老城區不可割斷的文脈,更是海口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載體。
修復后的天后宮如今面向大眾開放,據說每年都會在這里舉行媽祖巡游,而“媽祖信俗”更是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首個信俗類文化遺產。
邱宗祠
位于中山路63號的邱宗祠,坐落在騎樓之間,這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瓊北民宅。這幢古宅建于清道光年間,此屋的祖先名叫邱成順,邱家一脈香火旺盛,從這幢古宅里衍生出100多個邱家后代。
邱家老宅建筑風格帶有濃厚的中原文化印記,特別是房屋內的木雕工藝,技藝十分精湛;而木雕的紋飾圖案多樣,花鳥蟲魚,一應俱全,反映了屋主祈求福壽、喜慶、吉祥、如意、富貴和平安的美好心愿。
海口南洋騎樓老街文化展示館
位于水巷口的海口南洋騎樓老街文化展示館包含三個主題展覽海口騎樓老街導游詞,從歷史文化名人到工藝流程,從口述歷史工程到南海更路簿……
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在此交融、南洋文化與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滲透,形成了海口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別樣風骨。到這里不僅能飽覽老街風貌,領略非遺文化遺產魅力,還能看到國內知名藝術家們的油畫、國畫、雕塑以及水彩等藝術作品。
銘德票證博物館
海南銘德票證博物館位于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60號,館內收藏了1600余份上至清代下至近現代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債券、地契、房契、婚書、糧布票、等16個種類的票證。
每一張票證都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是一個時代的呈現,記載著中國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變化海口騎樓老街導游詞,穿行其間,仿佛游歷在歷史的長河中。
新舊相得益彰的騎樓眾景
在不知不覺間
開啟了一個專屬于騎樓的新視界
在路邊買一杯老鹽檸檬水
穿梭在騎樓老街的街頭小巷
感受別樣建筑文化風情
收好攻略,準備出發吧!
上一篇:龍門石窟導游詞模板
下一篇:海口騎樓老街:活化城市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