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2、《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多方面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熱愛社會主義,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內容除了關注學業成績以外,要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評價的方法要多樣化,要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在對小學生素質評估中,我校堅持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努力探索重學業更重潛能的全面評估學習質量的科學指標體系,大膽實施促進學生后續發展的評估標準和測試方法。
二、評價內容
依據《江蘇省小學生素質基本要求》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及要求,對小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的素質進行綜合評估。基礎性發展目標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學科學習目標主要指各學科課程標準已經列出的本學科學習的目標和各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
三、評價方法
(一)改革學生評價。學生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兩大部分。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評價,并通過評價來影響學習過程。它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上的評價,因而它具有評價的差異性、針對性和即時性,它能及時地給學生提出改進的建議和發展方向。形成性評價主要采用幾種形式:①即時性評價;②表現性評價;③檔案袋記錄。
1、即時性評價
通過課堂觀察,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反饋,給學生以鼓勵、指導和調整。教師根據需要,關注學生突出的一、兩個方面作出相應的評價記錄。這種評價可根據需要一天一次,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評價次數因人而異,不搞整齊劃一。課堂即時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學習興趣,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學習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方法的獨特性,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想像的豐富性;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
2、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包括對課題或實踐活動方案設計和組織實施的評價;對實驗操作的評價;對藝術、科技作品的設計及活動展示的評價。這一評價形式可比較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活動設計能力,活動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檔案袋記錄
通過收集反映學生發展變化的資料來表現學生成長的軌跡,學生、教師、家長對檔案袋記錄的內容取舍都有參與權,但以學生的意見為主。檔案袋為“一學年”一袋,袋中主要有如下內容:(1)近期照片一張,附上自己的話;(2)作文(含看圖說話);(3)典型的學習作品;(4)考試試卷;(5)其它(如同學贈言,家長、教師寄語、作業評語、學期評語、自己愿意保留的作業、獲獎證書等等)
階段性評價是一種總結性評價。一般在學期或學年進行,對學生的學期或學年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是一種注重學生自我發展的評價。階段性評價一般由期末考試和實踐考查兩部分構成。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科學等學科既有書面檢測,又有實踐考查,其余學科只進行實踐考查。實踐考查的內容和形式,根據學科的不同可以有所區別,但力求豐富多彩而又切合學生實際,主要有:探究性學習,調查訪問,生產勞動,實際操作,信息收集和整理,社區服務等。
●語文有口語交際,朗讀,參觀,訪問,開展社會調查,舉行故事會,演課本劇,進行演講比賽,辦手抄報等。
●數學有計算,動手操作,調查統計,參觀訪問,測量,設計制作等。
●英語有唱英語歌,簡單的英語會話,編演英語小品等。
●科學有實驗操作,實際觀察,科學試驗,社會調查,科技制作等。
●品德與生活有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
●音樂有唱歌,樂器演奏,打節奏或進行指揮,欣賞樂曲等。
●美術有作畫,雕刻,剪紙,捏象皮泥,名畫欣賞,寫生等。
●體育主要是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
階段性評價結果的呈現有三種形式:學業成績、綜合評語和授予稱號。
(1)學業成績。學業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實踐創新,均可用優、良、中、下四個等級來反映其發展水平。評定情感態度的依據主要是學習表現,評定知識技能的依據主要是平時檢測和期末檢測,評定實踐創新的依據主要是實踐活動。學業成績先由學生自評,然后互評,最后由教師綜合評定。
(2)綜合評語。綜合性評語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評語,既充分肯定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盡量發現其閃光之處,也指出其成長過程中的不足,并指明努力的方向。肯定進步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就學生個人進行縱向比較,不作橫向比較,不在班上排名。指出不足,力求用激勵性語言表述,把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融合起來,如說,今后如何如何,就會怎樣怎樣;要是能怎么怎么,那就更好了,等等。評語中既有對客現事實的陳述,又不乏主觀情感的自然流露,讓教師對學生的深切關愛和殷切希望躍然紙上。 變單一地向家長匯報成績為向家長、向社會全面展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在未來成長中極富個性化的發展傾向。
(3)授予稱號。依據新課標的評價精神,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出發,就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個性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多維度綜合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授予“胡小明星”,相當于“素質優等生”,占班級總人數的15%,另外設13個單項之星,占班級總人數的25%,分別是:
1、勤學之星 2、誠信之星 3、勞動之星
4、守紀之星 5、科學之星(常識) 6、網絡之星(電腦)
7、文體之星(音樂、體育) 8、美術之星(美術) 9、書法之星(寫字)
10、創作之星(語文) 11、智慧之星(數學) 12、外語之星(英語)
13、進步之星
這些評價方法的改革與實施對廣大教師向新型教育觀念的轉變起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對素質教育的實施與深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能有效的淡化教師、學生及家長的分數意識,使教師們增強了努力去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意識的思想,使學生提高了自主發展的信心與勇氣。變單一地向家長匯報成績為向家長、向社會全面展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在未來成長中極富個性化的發展傾向。在家長會上,我們的這一方案得到了所有家長的支持。
(二)改革考試制度。“考試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如何合理地考,讓評價手段更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征,更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調動學生們的自主意識。”
我校教導處管理人員通過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已經形成共識:以改革考試評價方法來突破瓶頸,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學校取消了以往教導處統一出題,一張試卷定高低的考試方法,而改為教學過程中的分項考核制。基本方法是:
l、內容上分項考核。語文學科中既重點考查基礎知識的識記,又重視考查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數學學科中,從數的概念、計算方面、應用題方面、幾何初步知識、量與計量、動手操作等方面分類,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考核。技能科重在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考查過程中,我們設計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師生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方法,鼓勵學生參加評價的全過程。
2、時間上分散進行。各年級各學科考查工作安排在期末前一個月開始,根據考查的內容,靈活地在課前、課中、課后、課間隨教隨考,以考促教,以考促學,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學期結束之前取得滿意的成績。
3、形式上靈活多樣。堅持四個原則,根據學生學習狀況分層確定考試內容的原則;學生有權要求重新考試且記載其中最好成績的原則;“無劣等考核”的原則(即對成績差的學生可暫不記成績標志);獎勵免試并計最佳成績的原則(參加縣、校及以上的單項競賽,成績優秀的可免試相應學科。如升國旗時承擔演講任務,參加演講競賽獲獎的可免試朗讀,運動會上獲獎的可免體育考查);當場或及時向學生公布成績的原則。
這種評價辦法雖然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但由于主動性強,針對性強,做的都是“有用功”,我們這樣做對孩子們的后續發展起積極的作用。教師也認為:“過去的考試,考前不是認真地研究學生情況而是翻來復去琢磨教導處或教育局教研室要出什么樣的題,心理又恐懼、又緊張,教學中難免有些功利性。現在完全消除這個顧慮了。”我校認為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重復再考并記最好成績,絕不單單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體現了一種教育教學思想。真正起到了“面向全體,全面發展,鼓勵創新”的檢測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的心理品質,學習意志肯定能起到潛在的積極作用,也必將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下扎實的基礎。
(三)改革分數評價。考試中過于精細的“百分制”,強化了學生、家長、教師追逐分數的心理,而實行粗線條的“等級制”就消除了分數帶來的弊端,讓學生、老師都能從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下解放出來,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干他們想于的事情,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負擔,使他們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取消“百分制”實行“等級制”,注重形成性測試,在內容上不僅關注學生在認知上的發展,還關注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在評價結果上,消除或淡化心理壓力,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對學生學習實行等級評定的內容包括“認知”、“情意”和“興趣特長”三部分,“認知”含“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情意”含“態度”和“習慣”兩個方面,“興趣特長”含“特長”和“創新成果”兩個方面。我們采用A、B、C三級等第(優良、達標、爭取達標)
(四)應該遵循的原則。主體性原則,對學生基本素質進行綜合評估,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側重于學生“學”的情況,而不是教師“教”的情況。全面性原則,我們所進行的素質評估,是對小學生階段學習情況的一種全面性、多方位的評估,因而既要測查知識,又要測查能力,同時還要測查學習習慣、情感領域、認識方式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情況,不能一葉障目,以偏概全。指導性原則,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為了激勵,為了今后的提高,不能為評價而評價,注重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了解自己階段學習狀況,而且更為其以后的學習查漏補缺和改進方法指明正確的方向,擔負起學法指導的任務。科學性原則,在評估的過程中,從目標的確立到采取的方法,再到對評估結果的分析和闡釋,均應從實際出發,以目標分類學、測量學、統計學等科學評價的理論為依據,既要以具體的教與學的實踐作為檢驗的標準,又不能僅憑經驗和直覺辦事。發展性原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以此為出發點和歸宿,才是學生素質評估的價值之所在。
(五)評價的具體方法。方法的恰當選擇,是有效地進行學生基本素質評價的重要條件。根據各學科的教學要求和評價目標,我們在測查中,主要可通過幾個“結合”予以實施,以語文為例:
1. 筆試與面試相結合。傳統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重筆試輕面試,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學生的許多語文能力通過筆試是檢驗不出的,比如“聽”和“說”,就需要通過面試的方式進行測查。在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評價中,學生除了一張書面卷,還參加朗讀能力與聽說能力的測查。
2. 分項與綜合相結合。綜合性是語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在測查字、詞、句、篇基礎知識的“語言積累”和測查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語言運用”中,我們既實施分項測查,更要實施綜合測查,將字、詞、句、篇的基礎知識滲透于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測查中,比如在作文考試中,命題為《我喜歡的一句格言》,既考積累,又考表達,從而評價出學生綜合運用的水平。
3. 平時與階段相結合。僅僅憑借一、兩次測試,說已完全評價出學生的真實語文水平往往會出差錯。我們十分注重平時的測查,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進步、發展情況,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學生對階段性考試考查的“恐懼意識”,從而能增加測查的可信度。
4.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大部分測查在課內進行,以保證評價的準確性。某些測查則可在課外實施,通過游戲、活動的形式(如成語接龍、傳話、即興演說、辯論賽等等)進行,寓測查于活動之中,從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檢測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5. 教師評定與學生自評相結合。教師評定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準確性高,但有時也會武斷。采用學生個人自評、同桌互評、小組評議等學生自評的方式,盡管較難控制,但適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兩者結合使用,能促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之中。
上述幾個“結合”在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評價中,不是孤立的,其相互之間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結合體”,我們應根據具體測查內容綜合使用。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個“結合”僅僅對評價的方法粗略地指出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方向”,具體、細致的操作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實驗和總結。
(六)科學闡釋評價結果。以上所說的各種評價方法,只是從某一角度、某一層面上反映了小學生素質的基本狀況,所以,針對這些評價所得出的結果,我們要恰如其分地作出科學的分析和合理的闡釋,切切不能“窺一斑而見全貌”式地以偏概全,以一張試卷、一次測查等局部、片面的評價來判定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將各種評價方法結合使用,并合理規劃出某一種方法在小學生素質評估中所占的比例權重,從而盡量真實、可信地判定出小學生的學習質量。
學生基本素質評價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對于小學各學科的教學的導向性作用不可低估。我們本著改革的思想,從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出發,立足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對評價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逐個實驗,努力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使我校的評價改革工作趨于科學化、規范化。
上一篇:研究方法設計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