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不要孤立地去記憶新學的知識,而應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記憶。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要聯系前面所學化合價的知識來記憶,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化學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化學知識點
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
1、水由固態變為液態,在有液態變為氣態,水分子的數目和大小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分子之間的間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溫度時水分子獲得能量,運動加快,分子之間的間隔增大,水由液態變為氣態。水的溫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運動減慢,分子之間到的間隔減小,水由氣態變為液態。
3、分子的基本性質:
⑴分子很小,看不見,摸不著。
⑵分子不斷運動,獲得能量運動加快。
⑶分子之間有間隔,三態變化分子之間間隔發生變化。
4、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微粒,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物質由哪種微粒構成哪種微粒就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5、水的天然循環:水的天然循環通過三態變化實現,太陽為水的循環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騰作用,土壤的滲透作用實現了水的自身凈化,水的天然循環,即實現了水的凈化,有完成了水資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凈化:水的人工凈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過濾、蒸餾、滅菌等方法(沉降過程中加入明礬,明礬是一種凈水劑,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而沉降。
7、混合物純凈物
混合物:有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沒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
純凈物:有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
8、物質的提純方法:
①過濾:把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和液體分開
②蒸發:把溶于液體的固體和固體分開
③蒸餾: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
水的分解與合成
一、水的分解
1、條件:通直流電,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氫氧化鈉可增強導電性。
2、現象:兩積極有氣泡產生,一段時間后陰陽兩極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為2:1
3、驗證兩極產生的氣體:①用燃著的木條接觸陰極產生的氣體,氣體燃燒火焰呈藍色,說明是氫氣;②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觸陽極產生的氣體,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
4、化學反應:2H2O2H2↑+O2↑
5、結論:①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②化學變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化學變化的實質)
6、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①氧氣在水中溶解性比氫氣大,氧氣氧化性很強,有時會和電極發生反應,因此開始時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會大于2:1.②為增強水的導電性,電解水時向水中加入適量的稀硫酸和氫氧化鈉。
7、分解反應:有一種物質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它物質的反應叫分解反應(一變多)
8、水的合成:
㈠氫氣燃燒:2H2+O22H2O(氫氣具有可燃性)
①現象:產生淡藍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燒杯內壁有水霧出現。
②點燃氫氣前驗純方法:用一小試管,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燈火焰,松開拇指點火,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就說明氫氣不純,如果聲音很小,就說明氫氣較純。(凡是可燃性氣體與氧氣接觸,加熱或點燃都有可能發生爆炸)
㈡氫氣作為燃料的三大優點:來源廣;放熱量多;無污染。
9、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在分)
①有些原子可以直接構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構成物質,有原子構成的物質,原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②有原子構成的物質
10、化合反應: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產一種物質的反應。(多變一)
11、氫氣的性質:
原子的構成
㈠、α粒子轟擊金箔
1、現象: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方向,少數改變方向,極少數α粒子被方向彈回。
2、原因:大多數α粒子通過原子內部空間的空隙,不改變運動方向;少數α粒子碰到原子核方向改變甚至方向彈回。
3、原子的結構
4、原子呈電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和海外電子帶的負電荷,電量相等,電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數量關系:①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②一個質子的質量=一個中子的質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電子的質量忽略不計)
③電子的多少決定原子的體積,電子越多體積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內質子數一定不同。
②同種原子,原子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內一定含有質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質子數決定原子的種類。
㈡、原子中的電子
1、在原子中電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離核較遠,能量低里核較近。把電子離核遠近不同的區域運動稱為電子的分成排布。
2、原子結構示意圖及含義:
3、原子的化學性質由最外層電子決定,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發生改變的只是核外電子。
①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帶正電荷形成陽離子。
②非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大于等于4個,易得電子,帶負電荷,形成陰離子。
③稀有氣體原子:最外層8個電子(氦原子最外層2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極不易失也不易得。
4、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離子,失電子形成陽離子,得電子形成陰離子。帶電的原子團也叫離子(如:SO42-CO32-OH-NH4+NO3-等)
5、原子和離子的關系(原子核不變,質子和中子不變,相對原子質量不變,只是電子發生變化)
㈢、相對原子質量:
1、定義:以質子數和中子數都是6的碳原子(碳12原子)的質量的1/12(約1.66×10-27千克)作標準,其它原子質量跟它的比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質量(單位“1”通常不寫)
2、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
①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②相對原子質量是個比值,單位“1”
③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質量近似相等,都約為一個電子質量的1836倍,電子的質量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④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⑤原子的實際質量與相對質量成正比: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過程:溶質分子均勻的分散到溶液分子中間的過程。
1、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2、溶質:被溶解的物質叫溶質。溶質可以是氣體、液態、固體。
3、溶劑: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溶劑。一種溶液中溶劑只有一種,一般為液態。
4、溶液的基本性質(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濃度性質都相同。
②穩定性:只要溶劑不蒸發,外界條件不改變,溶劑和溶質就不會分離。
均一、穩定的原因:分散到水中分子和離子直徑小于1納米,均勻分散到水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運動。
③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5、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判定
①固體、液態與氣體之間形成溶液中一般把液體當作溶劑,固體和氣體當作溶質。
②當兩種液體形成溶液時,習慣上把量多的當作溶劑,量少的為溶質,只要溶液中有水時,無論水的量多少,水總是溶劑。
③溶液的命名:溶質的溶劑溶液。如:氯化鈉的水溶液,簡稱氯化鈉溶液。
6、電離:溶于水或熔化狀態下能夠產生自由離子的過程叫做電離。
7、乳化作用:洗潔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質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質以細小液滴均勻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濁液,這種現象稱為乳化作用,油和洗潔精并沒有形成溶液。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1、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質量與溶液的質量的比值叫溶質的質量分數。
2、公式:溶質的質量=╳100%
3、注意問題:
①溶液的質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劑中形成溶液的質量,不包括未溶解的質量。
②一定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溶液是均一穩定的。
③注意判斷溶液中的溶質,特別是能與水反應的物質,溶質是與水反應的生成物。
4、幾個相應公式:
①溶質的質量=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
②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質質量分數
③溶劑的質量=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
5、配制溶液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①主要儀器:托盤天平、量筒、燒杯、玻璃棒、鑰匙、滴管。
②主要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初中化學常見物質的顏色
液體的顏色
1、無色液體:水,雙氧水
2、藍色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
3、淺綠色溶液:硫酸亞鐵溶液,氯化亞鐵溶液,硝酸亞鐵溶液
4、黃色溶液:硫酸鐵溶液,氯化鐵溶液,硝酸鐵溶液
5、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氣體的顏色
7、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8、黃綠色氣體:氯氣
9、無色氣體:氧氣,氮氣,氫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氫等氣體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
(1)煤:“工業的糧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燒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煙塵等
(2)石油:“工業的血液”(主要含碳、氫元素);
汽車尾氣中污染物:CO、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鉛化合物和煙塵
(3)天然氣是氣體礦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較清潔的能源。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化學知識點相關文章:
★ 九年級上冊化學所有知識點梳理歸納
★ 2021初三上冊化學知識點整理人教版
★ 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2021初中會考化學知識點歸納
★ 高考總復習化學重點知識點歸納2021
★ 2021化學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初三下冊
★ 初三下冊化學重點知識點復習資料匯總
★ 九年級下冊化學知識點歸納總結人教版2021
★ 最全必備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歸納
★ 化學復習九年級下冊知識點資料整理
上一篇:九年級化學下冊溶解度知識點
下一篇:九年級上冊化學第一單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