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的含義,平分春季,晝夜幾乎相等。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春分的傳統習俗活動,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春分傳統習俗活動
吃春菜
“春菜”,一種野莧菜,鄉人稱為“春碧蒿”,與魚片“滾湯”,名“春湯”。“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
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豎蛋
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是玩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
粘雀嘴
家家吃湯圓,還煮些不包心的湯圓,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嘴,以防雀子來破壞莊稼。
放風箏
春分當天放風箏,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等,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二三尺。
犒勞耕牛
春分已至,春耕、春播等農活也即將開啟,家里的耕牛從春耕起就再也閑不住了。所以在春分時節到來之際,農民多會以糯米團喂食耕牛,以示犒賞。其中也蘊含了農村人對耕牛的憐惜之情。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春分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并非傳統節日,而是一個指示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從它的別名中亦可見一斑。
春分時晝夜等長,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逐漸晝長夜短。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明史·歷一》則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由于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民間還留下了“春分無雨劃耕田”“春分有雨是豐年”的說法。
古代,春分時有相當隆重的祭日儀式。《禮記》記載:“祭日于壇。”按照孔穎達的注疏就是“謂春分也”。自周代起,此習俗歷代沿襲。清朝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里還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清兩代,北京日壇成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春分的簡介
1、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
2、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
3、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中國平均地溫已穩定通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
4、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5、春分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節,除了極個別的偏遠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草木都開始逐漸生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一切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春分節氣中的分是什么意思
對于這個“分”其實有多重含義。首先,其分的是晝夜。農諺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在春分節氣這天,白天和黑夜分別都是12個小時了。這一點在農歷書中也有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第二個含有則是把春季一分為二。古人把立春和立夏這個期間劃分為春季,其中整整是90天,而春分正好在立春、雨水、驚蟄三節之后,每個節氣都恰好是15天,三個節正好45天,這樣正好是春季的一半,所以春分也有平分春天這個意思。
春分節氣到了,氣溫也開始明顯上升了,在北方的天氣已經變暖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在很多地區還流傳著“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農諺。并且這個時候也是播種的好時節,在民間還流傳著“驚蟄到春分,下種莫放松”、“春分種子普遍搶,有田種在春分前”等等老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