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既是講述創業者的經歷,創業故事也是告訴大家創業當中的技巧,經驗和點子,讓后來者學習和借鑒,針對自身情況,來進行結合或者借鑒達到創業目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臺灣創業故事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臺灣創業故事]臺灣交通大學理工男大陸賣奶粉
兩岸三地共有五校交大,都源自同樣來源,只是四散在不同地方開花結果。不管哪一個交大,都是當地著名的高校,學生們素質都極為優秀。而能從交大畢業,代表著能力跟專業都有超越普通高校生的水平,找個中上的職務不難。
但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卻是兩名剛畢業的臺灣新竹交大理工男,他們放棄到手的科技公司高薪聘書,從寶島臺灣跑到東莞,當起賣奶粉的銷售。
畢業到大陸
臺灣新竹交大向來以理工科系聞名臺灣,許多知名的跨國大型電子企業,都是由新竹交大畢業校友所創辦,例如小米手機里的芯片供貨商聯發科,就是來自新竹交大的校友創立。
「我畢業前就打算之后直接來大陸闖。」林冠宏說。「目前全球的市場看亞洲,亞洲市場看大陸,因此我想直接到全球市場的最前線。」
跟他一起在東莞的徐煊博說:「我在學校的時候,曾經數次暑期到大陸交換,也交了很多國內的朋友,深受國內朋友的野心與積極態度所啟發,大家都想畢業后打拼一番事業,因此我也就想畢業直接到大陸來闖。」
林冠宏跟徐煊博在新竹交大同一屆畢業,兩人都是理工背景,雖然不同科系,兩人都參加學生會社團活動,分別擔任不同要角,更常一起打籃球,畢業前就相約大陸見。本來沒打算兩人一起工作,沒想到因緣際會,兩人一起到了東莞,還一起賣奶粉。
一起落腳在東莞
畢業后2014年林冠宏首先來到了東莞,熟識當地生活,也結交了一些國內年紀相仿朋友,認識了一些當地臺商。而徐煊博畢業后則先在臺中工作,2015年也來到了東莞后,跟林冠宏一起找項目,兩人一心一意想要找個好項目,拼出一番實業出來。
「要找就要找能夠接地氣,實實在在做出一番成績的項目。」徐煊博握著拳頭說。
「既然來到大陸,就要做當地市場能接受的產品,吃苦我不怕,怕的是沒有可以發揮的舞臺。」林冠宏用著斬釘截鐵下定決心的語氣說出。
找項目拼實業
找項目的過程是最艱難的,林冠宏打開一份簡報檔案,里面有四、五十間不同公司的產品,全都是他們曾經接觸,試圖尋找能夠做的項目,每個公司都有完整公司簡介、產品內容、優劣勢等等分析。
「好產品很多,但不一定我們能做。」林冠宏說「就像是LV很棒,但是我們做不來。這跟追女朋友一樣,要仔細挑選適合自己的對象,不可以亂槍打鳥看到好的都想要。」
來自美國的奶粉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兩位交大的高材生前前后后接觸了數十項的產品,直到有一次因緣機會接觸了一款美國品牌奶粉:「賜多利奶粉。」
母嬰產品在國內非常火熱,這是眾所皆知的,但對兩個還沒當爸的男人來說,原本根本不考慮這個市場。會接觸到這款產品,是因為臺灣的一位朋友,定期會買給家中長輩喝,因其對老年人膝蓋關節發炎很有幫助,也開啟了兩位大男人賣奶粉的路。
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也就多知道有這么個產品,但對已經看了數十種項目的這兩位新竹交大畢業男,他們眼睛發亮,因為看到了這產品在大陸母嬰市場的潛力。
兩位在東莞的年輕人,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款賜多利奶粉,發現在臺灣該品牌已經賣了二十多年,主打老年人市場,這是因為里面含了免疫抗體原因,可以健全老年人的免疫系統。但賜多利產品在國內,則主打母嬰市場,這是因為透過「母子免疫」的概念,奶粉里含有26種抗體,寶寶就像喝母乳一樣,可以促進免疫系統健全。
取得代理權開始拼命
在發現賜多利奶粉的亞洲總部在臺灣后,兩人立馬親自去拜訪了多次亞洲賜多利總部,并接受產品培訓。而且很幸遇的是,賜多利奶粉在廣東省的代理權并沒有放出去,經過了多次的爭取,展現了要從東莞做起,落地深耕華南市場的決心,透過在臺灣的賜多利亞洲總部協助,跟賜多利在中國的總代理溝通,順利取得了代理資格。
當訂的第一批貨送上門,林冠宏跟徐煊博自己去把貨從小區門口搬到家里,兩人流了許多汗,但心里卻是踏實的。「前兩天我才又看了一遍,”當幸福來敲門”。現在貨到以后,更能體會到男主角的心情。」林冠宏說。
大人小孩都能喝的奶粉
賜多利奶粉是一種能健全免疫力的奶粉,而不像是常見嬰兒配方奶粉。它在美國已經發明了有五十多年,在臺灣跟日本都賣超過二十年。產品的原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復雜,就是把對人體有益的26種抗體,打到乳牛體內,讓牛產生對人適用的抗體,之后將牛乳低溫干燥制成奶粉,仍然保留有這些抗體成分。
在國內主推母嬰通路,健全免疫力讓寶寶不容易生病,一歲以下每天10克,一到三歲每天15克,加到原本的嬰兒配方奶里面一起沖泡。老年人更適合,一天以30克沖泡,能夠健全老人日漸變弱的免疫系統。
徐煊博泡了一杯牛奶喝起來:「我昨天拉肚子后也喝這個,他對腸胃改善也有幫助!」他接著說:「這更像是保健品而不是奶粉,它的適用層面廣,大人小孩都能喝。但在國內我們主要跑母嬰通路,專心聚焦在這一個潛力龐大的市場。」
林冠宏也望著身邊的女友解釋道:「我女朋友本來有過敏,換季時節都會鼻塞打噴嚏不止,我拿這免疫奶粉給她喝,這季節的過敏癥狀變很輕微。」
跟普通奶粉的差別
一般在母嬰店買的嬰兒配方奶粉,這是以奶粉為主原料,加入嬰兒所需營養素,調配合適配方之后,成為不同時期嬰兒的奶粉。嬰兒奶粉要提供嬰兒足夠的能量,也就是要有飽足感,再加上營養素來保持全身健康。
常見要求老人喝的奶粉,則同樣以奶粉為基礎,加入老人所需的營養素,例如強化骨骼補鈣、補充維生素等等。
賜多利奶粉則是以百分百的牛奶制成,不再有添加物,因為就如同母乳般,抗體已經就在乳汁里面無須添加。
因此對寶寶來說,嬰兒配方奶粉就像白飯,以能夠吃飽為主,然后還搭配營養素。而賜多利奶粉就是補充進抗體的成分,讓寶寶有如母乳般抗體來源。對成人來說,賜多利提供了奶粉所有的營養益處之外,還含了抗體調節免疫的特色,少生病、有改善腸胃、改善發炎、舒緩過敏等等優點。
認真的男人最帥
兩個年輕的臺灣新竹交大理工男,畢了業不去當科技新貴卻跑到東莞,然后在母嬰通路跟媽媽們介紹奶粉。這是一個很難想象的畫面,但卻又這么真實的存在。
站在母嬰店的門口林冠宏說:「還在臺灣讀書時,從沒想過我有一天會在大陸賣奶粉。但現在我覺得這是很棒的產品,是能做長久的產業,而且可以幫助很多人更健康。」看著旁邊跟他一起搬貨的徐煊博,「找到有潛力的產品和舞臺,這趟來大陸就值得了,剩下的就是相信自己盡全力去拼啦」。
聽臺灣人在蒼南的創業故事
“臺灣風”日月潭農莊
農業也可以是年輕人很好的舞臺
臺商呂如仙經營的日月潭農莊,坐落在蒼南橫陽支江日月島沙洲附近的嶺前村。
“你在谷歌地圖上搜這個地名,很神奇的是,衛星地圖顯示的沙洲形狀。剛好像是一個月亮,一個太陽。我跟蒼南縣委書記黃壽龍說,這個"日月島",倒跟臺灣的"日月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黃書記聽了很高興,項目洽談時定下了"日月潭農莊"的名字。”呂如仙介紹,農莊項目于2012年開工,農莊規劃總面積約1400多畝,總計劃投資8000多萬元,是融合現代農業與休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臺灣風”莊園,“我們2013年開園,到現在營業了一年多了,但還有很多后續項目正在建設中,全部完工預計在2015年。”
根據四季變化,園區內開辟了很多區塊,比如適合冬天的草莓園,適合夏季的荷花區,適合春秋的果子樹園區……為突出休閑,園內設有餐飲的主題模塊,配有國外進口的兒童游樂設施、自助燒烤設備等。另外,還設有花海觀光、可愛動物游樂區、露天汽車影院休閑等區域。
“在注重休閑觀光的同時,每年我們也會請好多來自臺灣的專家,帶來最新的農業科技和生產技術,來保證農作物的生產。”呂如仙說,“這兩者是并重的。”
餐飲、觀光、農業、管理、網絡……在臺灣,農業整合了很多資源,因此有很多年輕人愿意參與。然而在大陸,可能是因為觀念的原因,呂如仙發現,愿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很少,“包括很多的文化創意策劃,比如在農莊舉行親子活動,DIY制作果醬、組織攝影活動等等,農業也可以是年輕人很好的舞臺,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到這一點吧,我們很需要新鮮血液。”
談起來蒼南的原因,呂如仙說,2009年蒼南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立,當時蒼南縣政府組團去臺北考察精致農業,繼而與從事項目整合的呂如仙結緣,并希望她把臺灣農會的專家帶到蒼南進行實地考察,將臺灣農業的好項目引進到蒼南。
“來蒼南之后,我就心動了。農民創業園有很好的土地資源,這里的氣候和臺灣也很相近,很多人都會講閩南語。另外,蒼南縣政府對臺商的服務也很到位,還專門成立了對臺服務中心。”呂如仙說,“現在霞關港更加開放了,臺灣很多熱帶水果也能跟大陸實現低價流通,我們打算引進多種臺灣特色食品。”
蒼南我去過200多趟比起資金,理念、技術的引進更為重要
在溫州經商17年的臺商許燦欣,目前擔任溫州市臺商協會會長。
多年來,在經營公司之余,許燦欣一直為兩岸交流牽線搭橋,也為此與蒼南結下不解之緣。
“從去年3月8日開始到現在,我去蒼南200多趟,除了自己投資考察外,還協助其他臺商了解投資環境。”許燦欣說,目前他知道的,已經有6個項目談成,涉及近三千萬元的金額。
蒼南對臺商的最大吸引力,許燦欣認為,是當地政府的熱忱和力度,“在之前一次的洽談會上,蒼南縣委書記親自拿著十幾本招商簡章,在會上跟臺商進行交流說明。”
許燦欣說,蒼南對項目的引進,最難得的一點,是很有前瞻性。“其他地區可能會優先考慮資金,而蒼南往前一步,更看重從臺灣引入技術、管理和理念。從這點來看,覺得蒼南的對臺經貿,做得有心。”
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關于臺灣紡織業“把咖啡穿身上”的技術。這種技術,將經過納米化研磨之后的咖啡渣添加進紗線中,不僅讓紗線具有咖啡的清香,并且增加了紗線的表面積,使其具有優異的水分擴散功能,吸濕排汗。“紡織行業是個傳統行業,但卻可以通過技術變革實現產業升級。”
另一個例子,與養老行業有關。“臺灣在這方便理念很新,我們不叫養老,叫養生,非常注重人性化。最有名的是長庚養生文化村,村內養生休閑生活多種多樣,建有體育館、健康俱樂部、網球場等休閑場所。”許燦欣說,這些方面的引進,會改變溫州人的生活方式
臺灣年輕人如何選擇創業?
“臺灣其實有不少年輕人創業,很多在大陸那邊看來屬于小確幸式的創業。互聯網創業也有,不過很多是偏生活化、跟文化有關的。”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畢業、玖樓共生公寓的聯合創始人潘信榮這樣說。
根據臺灣科技財經媒體《數位時代》發布的《2015創業大調查》,臺灣創業熱潮大約從2012年涌現,此后新創公司如雨后春筍,排名前三的業務領域分別為電子商務、文創娛樂、云端服務。
從布局海外到返鄉創業,臺灣青年的創業故事豐富多彩。初入社會便選擇創業,他們的創意從何而來,又有著怎樣的喜與憂?
領域和熱情
從上世紀50年代主打出口貿易的傳統產業,到如今互聯網風潮下的多元創新,臺灣人對創業似乎有著天然的熱情。潘信榮和幾個朋友在臺北打造了12處共生公寓,將有著四五十年房齡的老屋改造,通過設計提升居住品質,強化室友分享培育社群文化,租金還低于市價以照顧年輕房客。
潘信榮說起初只是想解決自己在城市中租房居住的問題,但后來發現有類似需求的年輕人很多,便以創業行動來回應。“臺北租金較高,不少房間居住條件又不理想,但隨著城市中結婚年齡推遲,不少年輕人在二三十歲時離家打拼,可能有較長時間獨自租房居住,而社會上對于這種 大人的宿舍 居住品質的關注度卻有限。”
根據玖樓不同位置租屋及房客的特點,多有讀書會、廚藝分享、觀影或音樂會的設置,在人際淡漠疏離的都市中強化共生關系。而隨著臺灣社會加速進入老齡化,養老照護也備受關注。
“我們走產學結合的路子,跟醫院合作搞研究,再把部分成果轉化成商業產品。”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博士候選人洪碩宏說,公司目前已為臺灣40多家醫療養護機構提供服務,在美國也找到了合伙人并實現落地,目前正積極布局大陸市場,已與五個省市的醫療與養老機構達成合作。
針對現代人精神狀況,洪碩宏與創業伙伴發揮技術專長,與臺大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等合作,以可穿戴設備(手環)收集用戶行為數據,通過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分析,檢測用戶精神狀況,另推出YOBER(悠比)人工智能憂郁照護手機應用。
返鄉情懷
與很多結合專業優勢、向大城市進軍的臺灣年輕創業者不同,“家咖喱”連鎖餐廳創始人任聿新逆向而動,由臺北來到花蓮。10年前,任聿新從位于花蓮的東華大學畢業。“班上50個同學,只有我一個人留下來”。家鄉在花蓮的人也大多選擇去臺北發展,身為臺北人的他,卻因眷戀花蓮的好山好水,而選擇留下。
“花蓮當地主要是觀光區,人口不多,工作機會也很少。花蓮沒有與我專業相關的電子資訊公司,只有選擇創業。”餐廳于當地現摘新鮮香料取代進口加工粉料用于烹調,并致力推廣有機理念,如今更與當地小農合作契種各類作物,幫助其找到銷路并增加收入。“有機食材的高價位很多時候是被炒作出來的,其實沒那么夸張。”任聿新希望平價優質的餐點能帶動更多人思考有機食品的合理價格。
黃紋綺生在臺北,有親戚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出于對海洋的熱愛,她選擇了海洋環境與工程專業,并在畢業后與伙伴們在家族漁場聯手創辦“洄游吧”項目。通過每個月3場不同主題的漁業、海岸、漁村體驗活動,帶領普通人貼近海洋,并從圍觀捕撈到親自烹調,以“食魚”帶動“識魚”,推動永續海洋概念融入日常生活。
在黃紋綺看來,“洄游”有兩層含義,一是建議民眾食用洄游魚類,維護海洋魚類資源永續發展。二是帶動像自己一樣的城市青年返鄉創業,令更多年輕人關注漁村發展,推動傳統漁業與觀光旅游業結合,實現轉型升級。
連接兩岸
Himelight履歷平臺聯合創始人翟厚翔畢業于臺灣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由于精準把握高校學生實習及求職過程中的履歷撰寫需求,并以專業的線上指導及線下專題講座加以滿足,翟厚翔的履歷平臺在臺灣獲得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除了在平臺上做臺灣數百家新創企業的人才招募,也會介紹境外的實習和參訪信息,去年就出了四五個團去大陸交流參訪,還有用戶去了大陸的中國銀行、湖南衛視和互聯網企業實習。”翟厚翔說。
“大部分臺灣學生對于大陸的實習或工作機會都感到未知,因為未知就不放入考慮范圍內,而大陸創業團隊想要來臺灣嘗試,同樣面對未知。”翟厚翔說,我們不只是幫助臺灣青年去大陸鍛煉,也讓大陸青年有機會來臺灣,增加兩岸青年的交流和人才流動。
對接兩岸求職資訊的想法,源自翟厚翔頻繁往來兩岸的經歷,如今的他已在大陸多個省市參加過十來場創業比賽。“大陸創業比賽的獎金比較多,而且給得干脆,通常有5萬—8萬元人民幣,而臺灣大概只有2萬—5萬元新臺幣。”
洪碩宏也常去大陸參賽,在他看來,兩岸創業氛圍都比較熱,也都受到行政力量大力支持,“但臺灣這邊有創業補助金的管理考核,申請補助時編列的預算,可能跟不上形勢變化,但事后不嚴格按照編列的條目來執行,預算就白申請了”。洪碩宏說,臺灣有些創業者不太喜歡跟行政單位打交道,因為落實補貼要多耗心力,而大陸在此方面處理得就相對靈活。
在尋找投資方面,翟厚翔認為在臺灣找初早期投資和天使基金比較困難,而這幾乎是臺灣創業者的共識,《2016創業大調查》便顯示,“募不到資金”讓他們覺得心里最苦。“大陸這一點就比較好,會有比較多的天使投資。”翟厚翔說。
臺灣網絡創客是怎樣煉成的?
“臺灣如果只會做硬件是行不通的,會逐漸被邊緣化。”臺灣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合伙人林之晨說。2010年他眼見移動互聯網興起,帶動新一波創業機會,便選擇放棄美國綠卡,回臺灣創辦專注于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加速器,現已為305個團隊提供過幫助。
大三時踏上電商創業之路,畢業后兩年代表公司在大陸擴展業務,隨即前往美國商學院深造,對于兩岸及硅谷創業環境,林之晨都不陌生。如今30多歲的他,更在每天早上5時至8時集中閱讀全球科技動態,并撰文分享自己的創業心得。
擁有互聯網經驗者占多數
在臺灣,多所高校都設有創新創業基地,為在校學生或剛畢業的校友提供免費空間、創業課程、導師咨詢、業界資源等幫助。比如成立于2013年的“臺大車庫”,目前便有47支新創團隊入駐,成員年齡基本在30歲以下。
在創業者們看來,依托高校教育資源設立的創業基地主要面向早期團隊,而“之初創投”這類的加速器則主要服務于相對成熟的團隊。“這里90%的人有工作經驗,有些在互聯網企業已經服務5—10年了,很多可能不是第一次創業。他們對怎樣做互聯網產品是有概念的,而不是像學生那樣從零開始摸索。”林之晨介紹道。
“之初創投”的辦公空間設在臺北市中心一棟寫字樓內,上下共有4層。6年來,300多個活躍的創業團隊由此誕生,其中“80后”、“90后”占八成以上。
做創業者的工商管理學院
“入駐團隊中做電商的最多,其次是物聯網和工具類公司,還有專做企業服務的。”林之晨說,“之初創投”希望做創業者的工商管理學院,團隊成員彼此以“校友”相稱。入駐時間以半年為周期,每次收取約40個團隊,大約在第三個月時會有大型的“演示日”,邀請上千名投資人及業界前輩來現場,聽各團隊介紹其產品及商業模式。
“如果團隊在外面自己創業,沒有時間壓力的話,動作可能比較慢。在這里做3、4個月一定要有產品與市場成績出來,這就是 加速 的意義所在。”在林之晨看來,進入創業加速器更能在共同奮斗的過程中,收獲“校友”間寶貴的“革命情感”。“外面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可能人脈資源比較有限,在這里,十幾期的 校友 都是潛在的合作伙伴。”
“之初創投”同時管理著總規模達18.2 億元新臺幣的創投基金,用來支持入駐團隊加速規模化其商業模式。“入駐團隊能選擇是否接受加速器投資入股,這在當年還是比較少見的,但目前看來應該是大勢所趨。”林之晨說。
創業團隊業務向境外延伸
從“之初創投”走出的團隊,絕大多數繼續發展壯大,有些深耕本土,有些走向海外。“比例上可能各占一半。”林之晨說,前者有“創業家兄弟”電商平臺,近年逐漸拓展產品門類,現已擁有“生鮮”、“零食”、“電子產品”等5個垂直電商團購網站,均以臺灣作為主要市場。
“大概在三四年前,不少創業者還是往大陸拓展業務,最近這兩年多往東南亞走。”林之晨認為,大陸互聯網巨頭實力強大,連當地創業者都不一定能在夾縫中生存,何況是臺灣過去的創業者。“最近有一些報道提到,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其實沒給新創企業太多機會,主要是BAT(百度、阿里、騰訊)這些巨頭繼續壯大。”
“臺灣創業者有些會選擇避開競爭激烈又很難生存的大陸市場,往東南亞這個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新興市場去。我們這里大概有二三十家互聯網創業者,在東南亞慢慢地開花結果。”林之晨說。
創業是希望“推臺灣一把”
在臺灣、大陸、美國均有創業經驗的林之晨,對于各處創業環境也有著自己的觀察。“臺灣互聯網創業競爭沒那么激烈,從成功幾率來說比大陸、美國高。”但令他擔憂的是,臺灣現有教育體系無法滿足業界的人才需求,“臺灣優秀軟件工程師的人才補給有欠缺,教育體系卻沒有像美國、大陸那樣及時有效地調整回應。”
“現有的臺灣工程師素質是不錯的,只是人數不夠。如果去問硅谷企業,大部分會說臺灣工程師的素質是不輸給硅谷的。”在林之晨看來,兩岸優質創業團隊的比例也差不多,只是大陸競爭更激烈,要足夠優秀才能脫穎而出。
在創業氛圍上,林之晨認為臺灣創業火熱程度遠不如大陸。“這邊沒有太多來自官方的呼吁,不會說積極鼓勵年輕人去創業。只是如果你想要嘗試創業,會讓你覺得有行政力量在支持,各地也設有一些青創基地。”林之晨說,“算是回應世界潮流吧。”
選擇從美國回臺灣推出互聯網創業加速器,是為了“在那個時間推臺灣一把”,目前同類型加速器臺灣僅此一家,從活躍團隊數量而言也可謂表現突出。“做加速器很辛苦,如果不是對幫助創業者非常有熱忱的話是做不下去的。”在被問到是否繼續做下去時,林之晨脫口而出,當然希望有一天不做了,那說明臺灣互聯網行業已經比較理想了,“說是愿景嗎?算是吧。”
臺灣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 三個農民工回鄉創業的財富故事
★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變及個人奮斗史作文3000字5篇
★ 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征文演講
★ 電影《白銀帝國》觀后感范文5篇
★ 餐廳創業計劃書范例
★ 2019年精彩共青團工作報告范文5篇
★ 脫貧攻堅事跡演講稿
★ 觀看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心得體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