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財富新觀念,創造新財富”成為新一代中醫人的創業座右銘,期待著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年輕中醫人成為財富故事會的主人公.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中醫創業故事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個IT老兵的中醫創業故事
細細一算,自創辦當歸中醫學堂起,我從事中醫文化傳播和醫療服務,已是第十個年頭了。踏上中醫這條路的緣由也非常有意思:一次偶然的中醫看病經歷,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
2000年我就進入了互聯網行業,后來的創業之路也還算順風順水。但由于長期的工作勞累和內心焦慮,2008年以后,我的健康狀況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時常感到容易疲勞、失眠盜汗、偶爾心悸心慌等等,各種癥狀開始嚴重困擾著我,甚至后來已不能正常工作了。2009年2月份,我基本上停下了手頭所有的工作,開始進入“無業”狀態,頻繁奔波于各大醫院做各種檢查:去協和醫院檢查心臟,去友誼醫院檢查肝臟,甚至還做了腫瘤排查……檢查結果顯示,我的身體有多項指標不太正常,但也查不出什么具體的器質性問題,不用(或無法)進行治療。要知道,我去的都是頂級的醫院,找的也都是特需門診專家,誰知檢查后竟只能“放棄治療”!就這樣,上述癥狀就一直伴隨著我,大概持續了兩年多時間。
一直到2010年4月,我的一位好朋友,幫我“搶”到了厚樸中醫徐文兵大夫的問診號。
當時,我是帶著懷疑的心態去的,心想,中醫有那么神嗎?中醫用幾棵草就可以治病?此前,我從來沒看過中醫,對中醫也沒有太多了解,大學的專業又是化學專業,和中醫理論完全“不搭”。
然而,事實極大地教育了我。徐老師針藥并用,給我治療了兩次,不僅我此前所有的不適癥狀消除了,一個月后,我的腰圍竟然還小了兩寸!這個變化發生得太快了,不開玩笑,以至于我都沒有來得及給皮帶多打眼,出門見朋友都得提著褲子。
這個事情令我很好奇,西醫檢查很多指標不正常,卻沒有結論和有效治療方法,可中醫很快就消除了我所有的不適癥狀,使我整個人從身體到心理都感受到了全新的解放。這是怎么回事?真是太震撼了!
為解開心中疑惑,我開始每天早上花兩個小時“惡補”中醫知識,還專門跑到西單圖書大廈,搜羅各種中醫書籍……仿佛一下子打開了另一道認知生命和世界的大門,在中醫學習的路上,我一發不可收拾,一路狂奔!
全新的認知,帶我走上了全新的創業之路。隨著我對中醫認識的不斷加深,一個想法越來越清晰:從小到大,我們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能,卻唯獨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健康、認識生命,中醫應該是一門這樣的健康醫學課,或者叫生命哲學課!于是,我們找到了羅大倫博士,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決定一起來做中醫的教育和文化傳播,先從媽媽學習中醫育兒這個課程做起,再后來,我們就成立了當歸中醫學堂。“當歸”,不僅是一味藥材,還有回歸之意,回歸生命、回歸健康、回歸傳統文化。
作為IT老“傷兵”,因為一次看診,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這是我沒想到的。一晃就快十年過去了,十年間,我們還連續創辦了行知堂中醫診所、網絡學堂、健康產品的開發和電商,實現了中醫文化教育、中醫醫療服務和健康產品三位一體,所有服務都是線上和線下融合一體,真正實現了多方位的中醫+互聯網。
這個行業,和此前我從事的互聯網行業有太多的不一樣。十年下來,我們堅信一個方程式:醫療價值=醫療效果 / 醫療成本,這才是醫療真正的價值,在這方面,中醫有很多獨特優勢。
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們不斷步入老齡化社會,醫療成本也在逐步增加,“簡便廉驗”的中醫,則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從微觀層面來看,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一些基本的中醫知識和養生方法,就能有效預防疾病,提高生命質量,降低家庭可能的醫療成本支出;從人類醫學發展層面看,中醫在哲學和方法論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的地方,這必將會對未來的醫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中醫目前正面臨著百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復興和振興的機遇。當然,這也給了很多投資者新的機會。
“當歸”創辦十年,我常常想,我們就是“新老字號”。什么是新老字號?新在哪里?老在哪里?新,是我們始終在保持創新的思維,做了很多創新;老,是我們一直堅持中醫的思維。守正創新,意即如此。我們希望做新時代下的中醫新老字號!
在中醫這條路上,一個IT老兵的故事,還將繼續,將迎來下一個十年、再下一個十年……
一個中醫創業的精彩故事
就業還是創業?創什么業?什么時候創業?怎么創業?有志創業的年輕人都曾千百次想過這些問題,其中也包括我們年輕的中醫人。一提起中醫,不少人都認為是個媳婦熬成婆--越老越吃香的行業,年輕人出頭機會太少,就業就像往懸崖下跳,不死也弄你個殘廢。有順口溜云:學中醫是失誤(高考失誤),行中醫是錯誤(就業錯誤),改西醫是覺悟,中西結合是執迷不悟。也有人認為中醫是個老態龍鐘--風雨飄搖的夕陽產業,既非招商引資的熱點,又非人才創業的首選。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就成了中醫的寫照。就業難,創業更難,年輕的中醫人一腔熱血,一籌莫展。
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一篇新聞報道,題目是“中醫按摩竟是大師們的最愛,針灸備受天王推崇”。讀完后心情很久不能平靜。中醫,網球,兩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被一位叫郭嫥的年輕女中醫人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好一個中醫創業的金點子。拼財力不如拼創意,小團隊照樣闖出大市場。如果敢于創新,中醫一樣可以成就你的第一桶金。年輕不是創業的絆腳石,而是可以讓你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的助推器,中醫也不是創業者的墳墓,而是等待著你用心去發現的秘密寶藏。讓“財富新觀念,創造新財富”成為新一代中醫人的創業座右銘,期待著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年輕中醫人成為財富故事會的主人公。
附:中醫按摩竟是大師們的最愛 針灸備受天王推崇
當網球大師們在大師杯上奉獻精彩比賽的同時,有一個團隊也在與大師們的疲勞和傷病進行比賽。這個中醫按摩治療團隊已不知不覺為上海大師杯服務了三年,與此同時,中醫按摩也越來越受到網球大師們的最愛。
這支中醫按摩團隊是由一名叫的女子帶領的。來自中醫世家的郭嫥見證了中醫按摩在職業網壇從受到懷疑到逐漸被眾人接受和喜歡的過程。“2000年前,中醫按摩還受到ATP和WTA的懷疑,他們一般都堅持使用西式按摩,對針灸這樣的中醫傳統療法就非常排斥。”說起如今網壇選手喜愛中醫按摩,郭嫥開始滔滔不絕起來,“中醫按摩除了對球員的肌肉進行放松外,還能對傷病處進行有效的治療。”所以,比賽期間,找郭嫥和她的3名團隊成員進行按摩的大師“絡繹不絕”。
“一般我們會在開賽前一小時到達賽場為球員按摩,賽后至少一小時后才會離開。幾乎每個球員都會要求按摩,每次按摩治療的時間差不多有30分鐘。”其實,天王費德勒就是郭嫥中醫按摩的追隨者,并且針灸也令天王克服了傷病的困擾。“去年大師杯期間,費德勒腳踝有傷,一直很難恢復。比賽期間,他提出進行針灸治療,經過一兩次針灸,果然有了好轉。”提起這茬,郭嫥得意地笑了。
每一地方都得有個像樣的中藥館
36年,丁志斌做得每一件事都與藥有關。
50歲的時候,他做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創業選擇,創辦一家中藥館。
“中醫中藥帶給人的好處,都是我自身體會過的。”
1981年,丁志斌進入攸縣醫藥公司當學徒,直到2002年,企業改制,他成為下崗工人。之后,他的每一份創業,都沒有離開藥品行業,做過藥材貿易、開過綜合藥房。生意上,還算比較順意,卻沒想到身體卻出了問題,三十多歲便患上了較為嚴重的“痛風”。他從自己的藥房拿來了各種西藥,可是長期服用之后,“痛風”的癥狀雖減輕了一點,但身體反倒每況日下,成天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我覺得自己這樣不行了,便想到了中醫調養。”
找中醫配中藥,這對于一直在藥品行業的丁志斌來說,并不是難事。幾乎是在身體瀕臨奔潰的情況下使用中藥,能有用嗎?一開始,他自己也沒有把握。
堅持了一年多的中醫治療,他從一開始站立十分鐘腿部就異常疼痛到能夠長時間站立,身體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
“真是萬金難換一身輕,我真是體會到了。我從小就接觸中醫中藥,自己患病后,一開始沒有選擇中醫治療,也是和很多人一樣,覺得中藥療效慢,希望西藥能藥到病除。實際上中醫講究的是驅邪扶正,它調整的是你身體的大環境,身體的大環境好了,有些病就慢慢的好了,而且降低了復發的可能性。”
從此以后,丁志斌開始在家里堅持使用中醫中藥保健。
“中醫倡導治未病,在身體出現一點問題的時候就調整過來,不讓病灶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但生活中,很多人將小病拖成了大病。”
“不是中醫不行,是中藥不行,買不到道地藥材”
50歲的時候,丁志斌將自己內心已久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在攸縣開一家像樣的中藥館。
“我經常遇到朋友和我說,看中醫沒什么用,又慢又沒什么療效。我在藥品行業這么多年,知道這里面的問題,不在中醫而在藥材。好比柴胡這味藥,分為南柴胡和北柴胡,只有北柴胡才有較強的藥用作用。可是現在市場上,很多藥商以次充好,拿南柴胡當北柴胡,兩者價格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消費者也分不清,沒有道地藥材藥方怎會有療效。”
十多歲便進入藥材公司的丁志斌,時常回憶起,當年師傅教他善待每一味藥材,絕對不允許用化學品炮制藥材。但現在,用硫磺熏制藥材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一來“良藥變毒藥”。中醫博大精深,而與之密切相關的便是長于中國山林溝壑中的各類中藥材。
可古語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而這句話,用于藥材更是如此,中醫開方要求使用的便是道地藥材。
“再比如,枸杞,這是一味大家常常使用的保健要藥材,可是市面大多數是青海枸杞,而在藥典中只有寧夏的枸杞才能稱得上藥。”丁志斌說。
為了讓自己的中藥館有道地藥材,丁志斌選擇加盟北京同仁堂。同仁堂是中國中藥行業著名老字號,創建于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世界。
可是同仁堂在此之前,從未在縣級城市設立加盟店,在丁志斌多次努力爭取下,同仁堂工作人員來攸縣考察之后,終于同意在攸縣設立加盟店。
北京同仁堂攸縣國仁中醫館,在2016年年底掛牌了,店里的每一味中藥材和中成藥都來自同仁堂。丁志斌感覺心中夙愿以嘗,盡管他知道國家已經頒布了《中醫藥法》,并將于2017年7月1日施行,以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要在短時間讓大眾真正認識中醫中藥,還有歷經很長一段時間。
丁志斌的中醫館邀請了一些名老中醫坐診,再配以道地藥材,讓大眾能真正感知中醫的魅力。他甚至做好了五年不賺錢的準備,始終相信,中醫中藥終究要大放光彩。
丁志斌的創業感言
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而中醫講求的是“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這種的理念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博大精深的中醫,值得每個中國人都為它做點事。
中醫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 廣告推廣策劃方案最新
★ 時代楷模黃詩燕毛相林事跡觀后感心得5篇2020
★ 最新文化傳媒策劃方案范文
★ 新聞報道策劃方案模板5篇
★ 關于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主題征文五篇
★ 2019共和國勛章獲獎人物事跡學習心得5篇精選
★ 2019衛生局局長述職述廉報告例文5篇
★ 基層黨建工作總結匯報范文五篇
★ 2021駐村黨建工作總結模板
★ 公司創業方案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