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像一位公正無私的正義使者,無論你貧窮還是富貴他都不會偏袒你,他每天會定時給你24小時。如何利用取決于你對時間的認知和態度。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推進工作的時間管理原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推進工作的時間管理原則
一、拒絕完美主義,完成80%就可以。
工作中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也有大把的時間管理書籍強調這個概念。但其實在日常工作中,不一定能按照這個標準去做。
就算我們知道某一件事情很重要,也不可能只做哪一件事情,只要有一個緊急工作或者意外情況發生,我們的計劃就會被打亂。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要做的就是拒絕完美主義,不要想著這件事情我一定要做到最好。先完成80%的工作,等到后面有時間,再回來進行完善。
為什么是80%呢?
因為如果一件事情做到80%的完成度了,后面的20%需要花的精力可能還要多于前面的80%,也就是說當我們把任務做到80%的程度,碰上意外情況,就可以直接抽身去做。
二、安排好一段不受打擾的工作時間。
高效完成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盡量減少工作被打斷。確保不中斷的時間段,推進工作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中斷地完成一系列工作。有些工作一旦被中斷后,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重溫,中斷還會導致好的想法被遺忘。
野口悠紀雄把工作中斷時發生的忘記事情和資料丟失等癥狀稱為“中斷綜合癥”,人們制訂日程計劃的最大目標,就是要確保能在一個時間段里不中斷地推進工作。我們可以記錄下需要立刻做的事,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不使工作因雜務而中斷,把雜務工作匯總后一起做,效率也會比較高。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清單來解決,把所有你需要立刻做的事情都記下來,這樣就可以把一些雜物活匯總在一個時間段做完,效率高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工作被打斷的可能性。
當你制定時間計劃的時候,一定要重視這一點,確保自己有一段可以不受打擾的高效工作時間。
三、休息可以保持工作狀態。
發現工作怎么也做不完時,有人會選擇不休息,節省和犧牲其他時間用來加班。但其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忽視休息最后只會傷害自己。
比如我們平時都習慣在辦公桌前用餐,這是不好的,大家應該在休息時間暫時離開工作場所,才能真正地休息。
法國一位商學院的院長討論起法國的經理人員的情況時說:“跟中國人比,他們不夠努力、不夠勤奮。”
為什么這么認為呢?他說,“他們晚上不愿意加班,周末也不愿意工作”。
在很多國際性企業中,大家會普遍覺得中國分公司或者辦公室的下班時間最晚,周末經常連軸干。
休息是為了給自己充電,重新整理工作狀態的機會,當你學會更加聰明地工作以后,你將有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你想做的事情。一旦學會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你將從其中獲得更大的自由。
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帕累托定律
意大利著名的經濟學家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發現了這一定律,并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二零八零法則,也即二八定律(80/20 rule)。他用一個比率向人們展示了很多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比如,一個企業的80%的利潤來自于其中的20%的優質客戶;這個世界上20%的頂級富豪,掌握了全世界80%的財富;20%的生產錯誤可能導致80%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等等。
這當然也同樣適用于工作和時間管理。我們手頭上20%的重要工作,決定了80%的整體工作效果及個人成長,20%的時間完成了80%的重要工作等。雖然這并不是特別準確的數字,可事實的確如此,用一句名言來形容也許更恰當:“真理永遠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進行時間管理的首要原則就是牢牢把握二八定律,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時間,并最大程度的執行下去。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手頭的所有工作進行一次全面而細致的盤點,思考并決定究竟哪些事情能夠產生最大的效果。
這一點往往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常常你認為不起眼的習慣性的“例行公事”,可能就是最能產生效效果的事情。你還應該區分一點,真正能發揮大作用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你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
經過仔細思考后,你可以根據美國的史蒂芬·R·科維教授提出的“四象限時間管理”原則,來對所有工作任務進行排序,確定好它們之間的優先級別。這四類任務可分為:緊急且重要,緊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緊急,既不緊急也不重要(但仍然是必要的)。
緊急的事情無論重不重要都應該要立刻行動,你可以自己親自去做,或者是安排委托別人去做。而可以等待的事情,也不是一定要等到快要發生之前才去采取行動,而是提前做好計劃或安排,這樣才能確保所有事件有序恰當的完成。
這里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值得引起重視,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往往能夠集中時間和精力在他們確定的優先事項上,原因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迅速而堅定的確定究竟哪些才是優先事項。
而與此相對的,一個低效率工作者,總是花了寶貴的時間決定哪些事情應該優先,但又一次又一次的檢查自己的決策,因為他們也不確定這究竟是不是重要的,優先的任務。而時間恰恰浪費在這一次次的猶豫不決的重新審視中。這都來源于自己的不自信和猶豫不決的性格特征。在進行時間管理的訓練中,這一不良心態是一定要堅決斷除的。
你必須確定一個事實,那就是無論你的待辦事項中列舉了10件,或者100件,總是要有事情優先來完成,而你又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做兩件事情,所以,你必須提前做出決定,而且越早越好。為了緩解這樣的不自信所帶來的壓力,你必須從以下四點說服你自己:
1、這些事情的優先級我非常清楚;2、我已經綜合全面的考察了所有事實,并合理的做出了規劃和決定;3、我確定沒有更多的其他事項了,只要做完一件,就可以減少一件,獲得輕松;4、我會有效的按步驟完成各項任務,這樣的方法是有意義的。
經過這樣的自我心理疏導,你一定會對整個過程都感覺到無比舒適,對自己充滿信心,在積極的投入到工作事項后,壓力也將逐漸消失,工作狀態就會慢慢的出來。每當你成功的完成一件待辦事項,你的信心就會增加一分,逐漸的進入良性循環中。
二、瑣事不容忽視
除了確定主次,建立信心并按優先級依次完成任務外,我們不得不對“瑣事”引起重視,這些瑣事不僅來自于工作,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生活,如果你對它們視而不見,很可能會“深受其害”,讓自己無法專心于手頭工作,所有的良好計劃付諸東流。你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方法盡可能的消除它們對自己的影響。
1、集中時間處理
瑣事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如果你無法忍受其干擾,那就要明確的預留一段時間去集中的處理它們。不要以為“瑣事”無關緊要,做不做都無所謂,其實,有些瑣事甚至可以被劃分為“緊急且重要的第一要務”。它們不能被忽視,也不能積壓,否則只會越來越難纏,造成更加嚴重的問題。
集中時間處理并不意味著必須用一整段的長時間去對待,而也可以是偶爾的幾分鐘,或者幾十分鐘,比如整理桌面,清理文件,打掃房間等,這都是良好的習慣,能有效的提升接下來的工作效率。
2、瑣事優先
如上所述,部分瑣事是緊急且重要的,不僅不能忽視,反而應該提前安排。而且越早做越好,可以消除接下來的一系列難以糾纏的問題。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真正的高效率工作,并不是把所有時間都用在真正有效的任務上,那些看起來沒有什么生產力,不能產生多大效果的準備工作,恰恰就是你提升效率的關鍵所在。所以,盡可能快速的,在第一時間消除它,能給你創造很多意想不到的好機會。
3、消除不必要任務
與之上的重要“瑣事”相比,還有一些雜事可能真的就是無關緊要的。這里還包括你的很多習慣性行為。它們看起來雖然是那么的必要,實際上并不能給真正有效的工作帶來什么幫助。
有的是自我心里安慰,有的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有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保障式工作,也有的是你表面上認為的應該參與的“好事”,實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對這些不必要的任務,要懂得一鍵刪除,自然會感覺輕松很多。
三、設定最后期限
拖延似乎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會有,而每一個低效率工作者無一不是“拖延癥”的重癥患者。想要從根本上提升效率,管理好時間,就必須徹底改變拖延的惡習。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為每一件任務,尤其是重要任務設定最后的完成期限,告訴自己必須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完成。這比任何一個時間管理方法都來得更有效,也更加直接。當一件事情到了最后的時候,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我們再也不會給自己找任何的借口,而只管踏實的執行。
《愛麗絲夢游仙境》電影中紅皇后(Red Queen)告訴愛麗絲說:“在這里你將看到,快速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如果你想到別的地方去,你必須以兩倍的速度奔跑。”
現在的社會節奏日益加快,我們必須要有一種緊迫感。雖然它會給自己帶來不舒服的壓力,但是保持適當的緊迫感,能真實的促進我們更加積極的行動,而不是在一種散漫的狀態下渾渾噩噩的度過一天又一天的寶貴時光。
你甚至還可以把已經規定的最后完成期限,人為的提前一段時間。比如在月底必須做出的報表,自己規定要在每月28號之前就做出來;或者把自己的手表永遠的調快10分鐘。
這樣就能給自己留有充足的余地,當我們真的提前完成的時候,一定會信心倍增,增強自己的動力,也可以選擇在多余的時間里,將這個結果優化得更好,這必然使我們的工作越來越出色,逐漸步入到良性循環中。
以上三大原則是時間管理的最基本方法,相信大家只要在工作中靈活運用,一定能摸索出更好的適合自己的細節方法,最關鍵的就是讓它成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一旦形成了習慣,你會清楚的知道自己每個時間應該做什么,深刻了解到目前做到了哪一步,還需要往什么方向做怎樣的進展,什么時候應該做出取舍,到了什么時間點必須完成。經過這樣刻意而有效的訓練,你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優秀的!
時間管理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要事第一,如果你每天有一大堆待處理的事項,你應該把它們劃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然后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中,這是提高工作效率最佳的方式,同時也是實現長期豐厚回報最佳的選擇。但實際上很多人總是忙于應付不重要但緊急的事務,盡管他們明白要事第一的原則。他們的想法很有趣“因為緊急,所以重要”。
第二個原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你是否因為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而遲遲沒有采取行動,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臨近最后期限時馬馬虎虎應付,或者根本無法按時完成任務。如果這樣的事情經常在你身上發生,你可能是個“完美主義”拖延癥患者。你為了達到所謂的完美,將計劃一拖再拖,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籌備”過程中。
第三個原則:貪多嚼不爛。給自己制定很多不切合實際的計劃,完全不考慮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你想要一口吃成大胖子,這只會讓你陷入自責和自我懷疑之中,對于提升自我毫無幫助。解決方案: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最后就是付諸行動,也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時間管理的六項基本原則
下一篇:學生管理時間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