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您一天,還你萬年。”如此深情之標語,意喻雙關。我想,這應該關系到1998年的某一天風雨交加,揭開了隱藏萬年的“地宮”面紗,或者說是從那一天開始,周邊百姓才得以解開世代枯井之謎,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一天,科學家們才通過石質剖析,得出了萬年之久的氣候變化之模型。
上饒市萬年縣——一個緊偎在江西暖懷中的襁褓,是世界稻種的起源地,曾一度被“萬年青”水泥炒得滿身通紅,揚名國內(nèi)。
我們從上饒市自駕進萬年,出高速,靠右是縣城,有一派豪華喧囂之景象,靠左為崟岌,連綿起伏,冥冥之中仿佛注定出神奇。萬年神農(nóng)宮就隱藏在左邊巍峨的黃天峰下,這里景觀獨特,礦源豐富,系萬年、弋陽、樂平三縣(市)交界之地。
萬年神農(nóng)宮是國家4A級景區(qū)。經(jīng)探測,整個溶洞地質結構為喀斯特地貌,全長達10多公里,現(xiàn)在已開發(fā)的有2400米,其中460米左右是水路,洞府中各種乳石琳瑯滿目,洞內(nèi)石瀑飛瀉、石幕低垂、神態(tài)各異,構成了一個神密的地下世界。
導游李霞是個伶牙俐齒的姑娘,笑容溢面,穿著得體,一手拿著茶筒,一手握著引導激光筆,那份熱情好客的態(tài)度確實讓旅客歡喜。她帶著我們在展廳里看石筍,并介紹神農(nóng)宮的石筍雜質少,長得快,并且科學測年精準。
我們跟著導游進了檢票口,那是一條彎曲的人工長廊,順著大山腳下平鋪延伸,直至洞口。當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如此雄偉的大山,里面咋能是空的?那么,空的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呢?
洞口很平凡,類似農(nóng)民地窯,還留有人工挖掘痕跡。進入洞口,一條斜插地宮的通道幽長而潮濕,明明雪亮的燈光,在毫無反射條件情況下顯得蒼白無力。我一直擔心著腳下打滑摔倒,可導游告訴我,這洞內(nèi)長年不見陽光,長不了青苔,不會有打滑的可能。事實證明,我的確能感覺鞋與地面的抓合力蠻強,不會有滑倒的危機。
越往里走,溫度越適宜,本是人間六月天,地宮里確實沒有汗水這個詞。轉眼間,導游告訴我們已進入地表以下百米之余,這里的氣候冬暖夏涼,適合旅客四季光臨。
穿過人工隧道,踏上木制棧板,真正的神農(nóng)宮出現(xiàn)在眼前,那彩燈、音樂、巖瀑、溪流、石筍、石花、石柱……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令人浮想聯(lián)翩。此情此景,感覺世界乃至宇宙幾乎濃縮于此,這也許是心靈的感化,瞬間驚喜于自己進入了天堂;瞬間又驚嘆于自己踩進了地獄。
記得導游說過,神農(nóng)宮是亞洲較為年輕的巖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集現(xiàn)代地下河與古河道于一身。我想,對于巖洞是否年輕,這不是旅客們重視的方向,如此規(guī)模的一座空殼大山,以及洞內(nèi)的奇特景觀才是旅客們的最佳玩點。
我是一名山里孩子,我喜歡山,更喜歡帶有神字頭的山;我更是一名作家,總喜歡用大山來感慨。到了這里,我萬萬沒想到,神農(nóng)宮掏空了厚實的大山,我卻被宮里的景物掏空了思想。我可是個具備豐富想象的人??!為什么一直就象孩子般的跟著導游,只有聽她介紹完每個景點,自己才會極力去發(fā)揮想象。
將近3公里的地宮,一條木制棧道成了忠實的朋友,一路跟隨著水流推進。地宮內(nèi)最窄的地方能讓一個人輕松通過,最寬的地方足足有幾個籃球場大。彩燈下,溪水清澈見底,可惜的是,沒有讓我發(fā)現(xiàn)傳說中的露骨小魚。當然最美的奇觀當屬鐘乳石,那玩意經(jīng)千萬年的石漬屯化,火候已成,有的如牙、如棒、如劍、如簾……有的似錘、似燈、似鐘、似椅……還有更形象的就好比烏龜、恐龍、耕牛、獅子、鯉魚……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的李霞導游更象是一位啟蒙老師,每走一處景點,都能將激光筆準確射向關鍵位置,引導著旅客適時參觀。
記憶中,神農(nóng)宮的主要景點有:“鐘報平安 、 雙龜迎賓 、 劍龍撞柱 、生命之源 、愛情三部曲 、夢里水鄉(xiāng) 、 龍脊化洞 、 雙牛耕田 、 神猴沐浴 、 雙龍對望 、北國風光 、定海神針 、 雙龜垂涎 、流金帷幕 、海底水母 、 雙獅狩獵 、相思淚泉、 魚躍龍門 、 大肚彌勒 、玉獅神靈,”一共20處?,F(xiàn)在想起來,神農(nóng)宮應該還有很多很多形象逼真的鐘乳石作品,李霞曾就指著一處問我:“你看,這像不像大雪壓青松,”我聽完,當即贊同。
我想,如果有時間,我還會去萬年神農(nóng)宮,挖掘出更多富有想象空間的鐘乳石作品,如同“玉獅神靈”般的大氣、端莊,令游客向往。
準確說參觀完玉獅神靈,算是走完了神農(nóng)宮的全部旅程,導游指著玉獅告訴我,這就是神農(nóng)宮的鎮(zhèn)宮之寶,此處的位置已經(jīng)離開地面有210多米,隸屬弋陽縣管轄范圍。
在返程路上,我一直想著一個問題,當時第一個發(fā)現(xiàn)洞口的農(nóng)民,是用一種怎樣的膽量和情懷進入洞中的呢?
通過采訪得悉,萬年神農(nóng)宮雖然橫跨兩縣,但管理權屬大源鎮(zhèn)盤嶺村 。
說到盤嶺村,這里的村民告訴我,在沒有發(fā)現(xiàn)神農(nóng)宮之前,祖輩們就一直懷疑這附近暗藏著地下河流。原因有兩個,一是村舍三面環(huán)山,且位置低洼,每逢暴雨,積水總會在無形中消失。二是村民們喜歡在自家房前屋后打井取水,可世世代代就沒有人成功取過水。由此說來,神農(nóng)宮的出現(xiàn),在盤嶺村的村民眼里是件早有預感之事。
“借你一天,還你萬年?!笔聦嵣?,我用了一天,讀到了大自然賦予神農(nóng)宮的景觀薈萃,留在心里的確實是萬年不竭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