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如何創業?想創業卻無從下手?這里我整理了他人的創業故事集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兄弟創業故事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兄弟回鄉創業故事
今年26歲和23歲的徐全勇、徐全飛兄弟倆,在職校讀書時,一個學的是電腦,一個學的是生物制劑。按理說,兩個人的創業路,就算不能“專業對口”,至少也得沾點邊吧!然而,他們如今正在從事的職業,卻是和學的專業八竿子打不著的“魚農”。事情還得從三年前說起……
2007年初,憑著年輕人一股子闖世界的沖勁,徐全勇、徐全飛兩兄弟放棄了家鄉優厚的待遇,在廣東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創業之初,作為當地人眼中的“毛頭小子”,他們面對了太多的壓力和阻力:當地人看不起他們,當地一些成功的商人在生意上排擠、壓價,他們在生意上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開始的一年,兄弟倆吃住在工廠,晝夜不分地工作,困難來了只能咬牙堅持,他們用農家孩子的純真、質樸打動了當地人的心。經過兩年的摸爬滾打,他們終于在當地建立了一定的客戶群,他們的小工廠也迎來了柳暗花明的一天,生意逐步走上正軌。 返故鄉一切還得從頭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再精彩,也割不斷一份思鄉情。兩年異地漂泊,兄弟倆還是舍不下對家鄉強烈的思念之情。經過商量,兩個人決定回鄉創業,也為家鄉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在廣東創業時,兄弟倆就對經濟大環境有所關注。他們知道,當前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不景氣,但國內經濟卻在快速發展,尤其是生態旅游和餐飲業。
回鄉后,他們就對周邊環境做了詳細考察,發現洪雅縣槽漁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水產資源,黃辣丁等魚類都是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水產品。但是,由于野生的'黃辣丁數量原本不是很多,再加之漁民的過度捕撈,導致其數量急劇下降。外地的游客來槽漁灘,常常不能品嘗其味。沒有了旅游特色,自然而然就留不住游客了。看到這一現象,兄弟倆不由動了心思:現在推廣的是生態旅游和地方特色旅游,為什么不把這項產業做大做強?
找項目創業路上有信心
有了創業項目,兩個人便開始著手開展行動。兄弟倆計劃先掌握黃辣丁等魚種的人工繁殖技術,等形成規模養殖后再建設一個極具特色的生態農家樂;注冊品牌和原產地標志保護,從而起到一個推廣品牌的作用;然后開拓以成都為中心的周邊高端水產市場。
隨后,兄弟倆分工合作,確定了技術攻關及養殖由徐全飛帶領,市場開發由徐全勇負責。同時,在創業過程中做到及早找問題,及早解決問題。針對黃辣丁等魚類資源急劇減少,且當地還不存在人工養殖的現狀,兄弟倆對此開始引種。目前,在繁殖以及魚病防治等方面,他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對于公司的長遠發展,他們打算先小規模試養和魚苗的繁育,等技術成熟后再投資10萬元建養殖池,并以此為基礎發展觀光生態農家樂。“魚病的防治和人工繁殖技術的掌握,依然是我們發展的關鍵風險和問題。”兄弟倆表示,他們對未來很有信心。
道奇兄弟與道奇汽車的百年傳奇故事
創始人道奇兄弟的傳奇故事
約翰·道奇(John Dodge)1864年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四年之后他的弟弟霍瑞德·道奇(Horade Dodge)也降生到了這個家庭,在1886年的時候,道奇一家移居底特律。道奇兄弟在底特律這片土地上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1897年霍瑞德發明了自行車的防塵軸承,隨后約翰決定在加拿大的底特律建立艾維斯和道奇自行車公司,不過三年后,被加拿大國家自行車公司收購,兄弟倆因此得到了7500美元和軸承的專利權,這是他倆真正創業的開始。1901年他們在底特律開設了第一個道奇機械店,在第一年道奇兄弟就接到了大量的訂單,但是需要機械設備來完成訂單,這時加拿大自行車公司因為種.種原因倒閉了,道奇兄弟幸運的得到了它的設備,并因此開始了他們的汽車部件制造。
福特和道奇之間的故事
其實福特的第一批汽車大部分部件,包括發動機、底盤以及所有傳動部件都是來自道奇,早期的福特汽車大部分都是使用的道奇公司生產的汽車部件,十幾年的時間內道奇兄弟和福特也都合作的很愉快,然而在1913年,道奇兄弟發現福特公司有自己生產汽車部件的傾向,于是與福特結束了合作,并開始自己生產汽車,并最終成為了福特的強大的競爭對手。1914年道奇兄弟設計出來他們的第一輛道奇汽車。
道奇汽車發展發展歷程
(一)由興盛走向落寞
1915年道奇皮卡因為在邊界戰爭中的突出表現,得到了政府武裝部隊的肯定,在一戰期間道奇還成為了法國155毫米大炮后座的生產機構,道奇公司并沒有因此獲利,而是僅要求政府不干預和控制道奇公司技術發展計劃。
1915年道奇公司開始生產商用汽車,第一輛是一種救護車,隨后在這個車型的基礎上開發了商用卡車。1917年道奇公司的年銷售量就達到了10萬,兩年之后他們在十二萬多輛的汽車身上獲得了高達2400萬美元的利潤。1915年道奇公司銷售量據美國第四。
1920年道奇兄弟相繼去世,1924年他們的繼承人將他們的手中的股份賣出,直到1928年被克萊斯勒收購的幾年時間里,道奇曾被多個實業家領導,雖然在此期間道奇發展有所停滯,但是依舊有很多成就,比如1923年道奇首次推出了全鋼制封閉式車身的轎車,1925年在道奇汽車上使用了真空制動的風擋玻璃刮水器和能使汽車外表更光亮的新噴漆工藝,還有在1927年道奇轎車做了重大改變,采用了小車輪和款輪胎支撐更低的車身,不多由于此后的銷量不佳,道奇陷入了困境。
(二)20世紀八十年代道奇重新走向輝煌
1983年11月2日,第一輛廂式旅行車誕生,當時這種車型包括了普利茅斯(Plymouth)捷龍、道奇Caravan和道奇 Caravan C/V,新車型一上市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克萊斯勒的經營狀況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就依靠這種全新的廂式旅行車撐過了難關。1987年這種廂式旅行車到了歐洲,被稱為“多用途汽車”也就是MPV,道奇借此車型成為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骨干企業。
道奇主要車型
道奇在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已經擁有多個車型系列,其中包括轎車蝰蛇Viper、無畏Intrepid、隱形Stealth、小精靈Spirit、影子Shadow、霓虹Neon、小馬Colt等,SUV有Durango、Dakota、Ram Truck(公羊皮卡)、Ram SRT-10、Sprinter等,MPV有道奇凱領Caravan、Grand Carava,以及跨界車酷威Journey等。
大陸首富劉氏四兄弟的創業傳奇故事
白手起家的劉氏四兄弟
1982年大學畢業的劉永行四兄弟為擺脫貧困,變賣手表、自行車籌資1000元人民幣,以過人的膽識相繼辭去公職到農村創業,從孵雞、養鵪鶉開始,完成了1000萬元的原始積累,并成立了希望集團。
1995年,劉永行四兄弟明晰產權,進行資產重組。老大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集團,老二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集團,老三劉永美建立華西希望集團,而老四劉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團,各自在相關領域發展。
到1999年底,希望集團已發展成為以飼料為主,涉足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產、生物化工等行業,擁有140多個工廠的全國性集團公司,是國內最大民營企業之一。
中國大陸富豪第一次出現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是1995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龍虎榜》上,共有10位中國民營企業家進入榜單,其中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和劉永好四兄弟以6億元領頭。
2001年,劉氏兄弟再次成為《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榜第一名,擁有的財富已經變成83億元。其后,劉氏兄弟的財富仍在快速增長,在2005年《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榜上,劉永行以11.6億美元排在第5位,劉永好以11.24美元排在第6位。
改革開放初期,陳育新(劉永美)、劉永言、劉永行、劉永好四兄弟以常人難有的勇氣脫下“公服”,當起了專業戶。他們從農村最常見的養殖業入手,以科學技術為依托,完成了從養殖行業到飼料行業的轉變,并在飼料行業打出一片天地。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從當初的四川新津縣新良種場到今天的希望集團,他們已成為擁有近百家企業,年銷售收入80多億元的“中國飼料大王”,成為中國新興企業發展的典型代表,讓全國乃至世界的企業家們驚嘆不已。
說來悲慘,劉氏四兄弟出生的四川新津縣古家村是出了名的窮村。民謠曰:“肖壩子,古家槽,爛泥雜草長齊腰。鍋里無米煮,灶里無柴燒,有女不嫁古家槽。”
可偏偏劉永好的三哥陳育新1982年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前夕對母親說,畢業后要回鄉當農民,搞養殖業。母親望著這個從小因家境貧寒寄養陳家的三兒子,不解地說:“農村苦,你當了10多年農民,還沒當夠?”
盡管陳育新畢業后到新津縣農業局當了技術員,但他仍不死心。經過反復思考,1982年的一個星期日,他與老大劉永言(在成都一家軍工企業計算機室工作)、老二劉永行(在四川從事電子設備設計)、老四劉永好(在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任教)一起,在老家的樹蔭下召開了劉氏家族歷史上的“四方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劉氏四兄弟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艱難選擇:全部辭職下鄉搞實業。
劉氏四兄弟的資本是他們全都是大學生。家當么,他們四兄弟變賣了手表、自行車等財產,才籌集到1000元錢。
靠著這1000元錢,劉氏兄弟首先開發出了一套鵪鶉養殖繁育技術,摸索出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再用魚粉養鵪鶉的生態循環養殖法。由此,他們生產的鵪鶉蛋每公斤成本和雞蛋差不多。而當時,中國正流行吃鵪鶉蛋。
市場打開了。到1988年,劉氏兄弟創辦的四川新津縣育新良種場年產15萬只鵪鶉,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戶。當時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視察了劉氏兄弟的企業之后,欣然題詞:“中國經濟的振興寄希望于社會主義企業家”。于是,劉氏兄弟的育新良種場改名為四川新津希望飼料廠。在他們的帶動下,新津縣創立了專業化的鵪鶉養殖業基地,到1993年,年產300萬只鵪鶉,產值過億,成為中國最大的鵪鶉養殖基地。
劉氏兄弟開始謀劃新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外來飼料逐步占領中國農村市場,許多國內飼料企業的經營難以為繼。從養殖技術中摸爬滾打過來的劉氏兄弟,看好了市場含金量高的豬飼料市場,并投身于角逐之中。1988年,他們轉型到飼料生產,投資200多萬元建立了希望飼料研究所,聘請國內30多位專家、教授擔任兼職科研人員,并與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建立聯系,及時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他們還先后到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等國家考察學習,引進相關技術,同時還邀請外國專家來企業交流指導,把世界最新技術應用到希望牌飼料的研制當中。幾年之內,他們用于飼料研發的經費是1030萬元,用于產品推廣的經費高達1200萬元。
1989年,希望牌1號豬飼料研制成功。由于這種飼料質量好、價格低,銷售量終于超過了泰國與四川合資的正大牌飼料,躍居四川省第一。在這一年,他們還根據中國農村運輸不暢、資金少、農副產品及青雜飼料種類繁多的情況,研制成功科技含量很高的濃縮型飼料“希望精”,當年投產產值就達2000多萬元。1991年,僅有100多名員工的新津希望飼料廠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利稅1000多萬元。此后,“希望飼料研究開發”項目被列入國家星火科研計劃,獲得國家級星火計劃評比二等獎。飼料王國初顯雛形。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劉氏兄弟的第二次創業高潮到來。他們先后推出30多種希望牌飼料,完成了新津縣希望飼料廠第二期擴建改造工程,還在重慶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了重慶希望飼料有限公司。這一年,劉氏兄弟的產業第一次分化為三個領域。老大劉永言向高科技進軍;老三陳育新負責現有產業運轉,包括新津希望飼料廠和飼料研究所,并開拓房地產市場;老四劉永好與老二劉永行到各地發展分公司。
作為劉氏兄弟核心人物的劉永好,此時總結國內經濟體制的利弊,提出了“國有私營,優勢互補,共求發展”的思路,并開始新的試驗。這就是,希望集團以技術、商標等無形資產和資金入股,國有企業以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入股,雙方合股建立新的企業,由希望集團派員工按照私營企業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實施管理。通過合資、兼并國有企業變為混合經濟的企業之后,企業活力增加了。一般情況下,兩到三個月就可以贏利,兩年就可以賺回一個新廠。
兄弟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 邵逸夫電影事業中所經歷的8段創業故事
★ 難忘的合作作文
★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范文5篇
★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影評650字
★ 當我們海闊天空創新創業教育主題電影觀后感精選六篇
★ 2019觀看《當我們海闊天空》的大學生心得總結范文精選5篇
★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優秀影評600字
★ 2019《當我們海闊天空》的優秀觀后感心得總結精選5篇
★ 手機促銷方案千字好文合集
★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精選5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