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和冬至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兩個傳統節氣,由于兩個節氣都是在冬季,很多朋友不知道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區別。今天小編整理了冬至和立冬有什么區別_冬至和立冬是同一個節氣嗎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目錄▼▼
冬至和立冬的區別
立冬的由來
冬至的由來
立冬的含義
冬至的含義
●冬至和立冬有什么區別
冬至和立冬不是同一個節氣,自然有很多的不同。
1、時間不同含義不同: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開始,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冬至是北半球白晝的減少,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2、意思不同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并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3、民間習俗不同:
立冬補冬:餃子、雞鴨魚肉、羊肉爐、姜母鴨。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立冬: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勞動了一年,老百姓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如今,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冬泳愛好者們還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立冬有吃水餃的風俗。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但在山東滕州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冬至: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這一天,會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
4、氣候特點不同:
立冬氣溫下降快冷空氣臨來,冬至南方溫度只有6℃至8℃左右,開始“數九”的第一天。
返回目錄>>>
●立冬的由來
關于立冬的來源,一開始出現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典籍中,書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意思就是說冬天的伊始,農作物已全部收成并儲藏起來,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代表著作物的終結和動物的冬眠。
立冬時節既然是作物收成和動物冬眠的季節,也代表著冬天的草木已經凋零,萬物已經進入冬眠狀態,都在蟄伏等待春天的來臨,然后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
在古時,人們將立冬分為三候,以此表示冬天正式來臨。
一候水始冰:表示節氣期間水已經開始結冰。
二候地始凍:表示節氣期間土地開始凍結。
三候雉人大水為蜃:這里的雉一般指像野雞一類的大鳥,里面的蜃則指大蛤,表示節氣一到,像野雞的大鳥就很少看到了,不過這時在海邊卻能經常看到大蛤,所以人們都認為是雉入水后變成大蛤了。
返回目錄>>>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立冬的含義是什么
立冬代表著已經進入冬天了。立冬是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到了冬天,會有寒潮、降溫等冷空氣活動,因此要注意保暖,同時還要注意飲食方面的健康,民間就有“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但是要注意不能盲目“進補”。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自己身體有益的飲食,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好的身體。
立冬的時候,民間還會有很多風俗,比如在我國北方,立冬時一定要吃餃子,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近些年來,人們也有了許多新的慶祝立冬的習俗,比如冬泳,在黑龍江等地區就有許多游泳愛好者用這種方式迎接立冬。
返回目錄>>>
●冬至的含義是什么
“至”是“到頭”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什么到頭了呢?原來是陽光直射點南移或北移到頭了。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陽南移到頭了,該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陽北移到頭了,該南移了。
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有一個“冬至點”。地球運行到冬至點,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學可以精確地計算到“微秒級”。冬至點就是“近日點”,這時地球運行的角速度、線速度都是最大。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既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起源于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征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返回目錄>>>
冬至和立冬有什么區別相關文章:
★ 立冬和冬至節氣的含義是什么有何區別
★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及進補的句子
★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介紹
★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區別
★ 關于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什么
★ 有關冬至的歷史傳說故事
★ 關于臘八節的意義簡介
★ 立冬吃餃子有什么講究嗎
★ 快速閱讀
上一篇:設立全國法制宣傳日的意義是什么
下一篇:2022年新年快樂經典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