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綜合歸納法,就是在頭腦中把客觀事物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并加以歸納整理的一種思考方法。這種動腦方法也需要盡可能地掌握影響問題的多種要素,從多方面弄清事情的真相,再加以歸納整理、簡化概括,從繁雜的表面現象甚至是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之中找到問題的實質,提出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法。
在20世紀30年代,正當--擴充軍隊,加緊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英籍作家雅格布寫的一本書出版了。在書中他詳盡地介紹了--軍隊各軍區的情況。--知道以后,暴跳如雷,立即命令將雅格布綁架到柏林。在審問中,雅格布說他的全部材料都是從德國公開發行的報紙上得來的。雅格布的回答使在場的德國人目瞪口呆,面面相覷。
雅格布是怎樣從報紙上得到--極其機密的軍事情報的呢?原來,他長期注意德國報刊上關于--的各種情況的報道,一一搜集,就連喪葬訃告和結婚啟事之類的材料也不放過。日積月累,他把搜集來的大量德軍情報,制成卡片,然后再加以精心分析,認真綜合,作出判斷,終于描繪出一幅德軍組織狀況的圖畫。而這幅圖畫竟然與真實情況基本相符,對此德軍頭目怎能不驚恐萬狀呢?
雅格布所以能做到這點,就在于他盡量多地搜集材料,材料很豐富,連訃告都不漏掉。在這樣眾多而詳盡的材料基礎上,自然就為綜合歸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在綜合歸納的時候他又不主觀片面,不自以為是,結果得出的結論就和客觀情況基本一致。
再來看一例:
杜德爾是美國《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首席記者。1984年初的一天,他發回報社一條令世界震驚的重大新聞:蘇聯最高領導人尤里·安德羅波夫去世了,蘇聯政局一切正常,沒有發生異常情況。
但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駐蘇大使館和國務院核實《華盛頓郵報》這條擬發新聞稿時,都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為慎重起見,這篇頭條新聞移到了二版、八版的不起眼的位置上。然而,第二天上午,蘇聯的訃告卻證實了杜德爾的新聞稿。事后,蘇聯及世界許多大國情報組織都懷疑杜德爾是用重金收買了蘇聯高級官員。然而,當杜德爾述說了自己的分析過程后,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獨特的新聞嗅覺和細致入微的洞察力。
杜德爾的分析過程是這樣的:
——安德羅波夫173天沒有公開露面,近幾天不時有關于他身體欠佳的消息。
——這天晚間的電視節目把原來安排的瑞典流行音樂換成嚴肅的、類似哀樂的古典樂曲。
——蘇共高級官員利加喬夫在一次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破天荒地省略了按慣例必須向安德羅波夫問候的習慣。
——他驅車經過蘇軍參謀部及國防部時,發現大樓里以往這個時候僅是少數窗口有燈光,而這幾天幾百間房里燈火通明。
杜德爾把這些跡象綜合地聯系在一起,最后得出結論——安德羅波夫已去世。
外國情報部門都不知道安德羅波夫已經去世,而杜德爾這位新聞記者卻早早地知道了,他的這種想法是從哪里來的呢?顯然,杜德爾善于動腦,他采用的動腦方法就是綜合歸納法。
綜合歸納法也是一種常用的、而且有效的動腦方法。那么,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要盡量多地去積累材料,這樣得出的結論才真實可靠。
第二,要避免主觀片面性。如果主觀片面地看問題,那么就不可能全面地搜集材料,也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雅格布和杜德爾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較好地做到了這兩點。
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善于運用綜合歸納法來動腦,除了未能盡可能多地積累材料、了解情況外,還跟他們不能把這些材料、情況加以綜合概括、歸納整理有關,他們發現不了事物間的聯系。
舉例來看:
從前,有一個呆頭呆腦的小財主,叫孫萬,他的仆人叫二愣,比他更傻。
這一天,孫萬要到親戚家辦一件急事。可他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老高了,就臉也沒顧得上洗,帶著二愣上了路。俗話說,忙中難免出錯。孫萬總覺得地不平,走起路來似乎一腿長一腿短,很不對勁,心里就犯開了嘀咕:怎么回事呢,睡了一宿難道把一條腿睡短了不成?這往后可不真的成了瘸子了嗎?
就這樣心事重重地走著走著,忽然他看見了一位很有名的郎中。孫萬讓二愣請來郎中,說明了緣由,求郎中給他診治。郎中依他說的,扳起他的腿察看了半天,哪也不疼不癢,沒看出有啥毛病。郎中便讓孫萬脫掉靴子看看他的腳,孫萬剛把靴子脫掉,郎中就前仰后合地笑起來:“你哪有什么毛病,是穿錯了靴子!你看,這靴子底兒一個厚一個薄呀!”
孫萬這才如夢初醒,很不好意思,忙喝令二愣馬上回家,給他找一雙底子一般厚的靴子來。二愣不敢怠慢,趕緊掉頭往回跑。
孫萬坐在路旁心急火燎地等著,盼了許久,才見二愣兩手空跑回來。孫萬急忙問他:“靴子呢?我讓你拿的靴子呢?”
二愣氣喘吁吁地答道:“老爺,你的靴子換不成了。我在家找了好半天,找到了一雙靴子,可我拿起來一看,也是一只底兒厚一只底兒薄!就沒拿,拿來又有什么用呢?還是這樣走吧!”
孫萬怒沖沖地說:“這是哪個壞蛋搗的鬼?把我的靴子都弄得一底兒厚一底兒薄的,待我回去,一定要查清楚。”說罷,主仆二人沒了轍,只好深一腳淺一腳地硬著頭皮繼續趕路。
這主仆二人確實傻得夠水平,他們傻就傻在僵化地、孤立地看待事物,不能綜合歸納整理出事物之間的聯系,自然他們的動腦是錯誤的,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鬧出了大笑話。
再來看一例:
從前,有個油匠師傅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向師傅學手藝都很用心,很勤快,又都一樣手巧,但不知哪一個更聰明。于是,師傅想了個辦法來考考兩人。
有一天,師傅拿出兩袋花生交給兩個徒弟說:“你倆去剝這些花生,一人一袋,看看是不是每一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現在你倆就去剝吧,看誰先來回答出我的問題。”
大徒弟一聽,扛上一袋花生就往家跑,回到家連飯也顧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剝起來。二徒弟一面扛著花生回家,一面思考著怎樣回答師傅的問題。
大徒弟一刻不停地剝著花生,怕師弟趕過自己,還打發妻子去打探消息。妻子回來說,二徒弟只剝了一小捧就不剝了。大徒弟一聽,心里十分高興,認為這下子自己可贏定了,就更加賣力地剝,熬了一個通宵,總算剝完了所有的花生,知道花生仁都有紅皮包著,就趕緊跑去找師傅,卻發現二徒弟早就等在師傅那里了。
二徒弟其實只花了一頓飯工夫,就知道了正確的答案。原來,二徒弟很善于動腦筋,他并沒有剝完全部花生,而只是挑了幾顆鼓的,幾顆癟的,幾顆大的,幾顆小的,幾顆兩個仁的,幾顆三個仁的,總之,每樣幾顆,總共不到一小捧,把這些花生剝開后,他發現每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于是他便知道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
動腦思考問題時,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搜集有關問題的材料。但是如果不懂得去分析、綜合和歸納,這些材料再多也不過是一個個零散的“零件”罷了,始終不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而組成一輛“汽車”來。在這個例子中,二徒弟之所以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關鍵在于他善于動腦,對花生進行了分析、歸納,再分別剝開有代表性的花生,最后把發現的情況加以綜合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歡迎訪問拔筆兔范文大全網!